损益类账户中借方增加、贷方减少的项目主要有:
收入类科目:
营业收入
利息收入
其他收入
费用类科目:
营业费用
利息费用
管理费用
损失类科目:
坏账损失
固定资产损失
存货跌价损失
所得税类科目:
应交所得税
这些科目的借方余额代表了企业的收入或费用,贷方余额代表了企业的损失或支出。当收入增加或费用减少时,则借方余额增加;当损失增加或支出增加时,则贷方余额增加。
例如:
当企业实现销售收入时,借记“营业收入”,贷记“应收账款”;
当企业发生工资费用时,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应付职工薪酬”;
当企业发生固定资产折旧时,借记“折旧费用”,贷记“固定资产折旧”;
当企业确认坏账损失时,借记“坏账损失”,贷记“应收账款减值准备”。
损益类科目的借增贷减,是会计记账中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理解财务报表的关键。损益类科目反映的是企业的收入和费用,其具体规则如下:
收入类科目
借方(借):增加收入
贷方(贷):减少收入
常见的收入类科目包括:营业收入、销售收入、利息收入等。当企业发生收入时,应借记收入类科目,贷记现金、应收账款等资产性科目。
费用类科目
借方(贷):减少费用
贷方(借):增加费用
常见的费用类科目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当企业发生费用时,应贷记费用类科目,借记现金、预付费用等资产性科目或应付账款等负债性科目。
损益类科目借增贷减的本质
损益类科目借增贷减的原则,体现了会计中的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要求在发生经济业务时,无论款项是否收付或支出,都应在会计账簿中予以确认。因此,当企业发生收入时,应及时确认收入,并借记收入类科目;当企业发生费用时,应及时确认费用,并贷记费用类科目。
理解损益类科目借增贷减的原则,对于会计账簿的正确编制和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财务信息的准确传递和决策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