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名放贷!警惕职业放贷新套路!
近年来,借名放贷的新套路悄然兴起,令不少人蒙受损失。不法分子利用人情关系或利益承诺,诱使受害者借用自己的身份或银行卡为他人提供贷款。而实际上,这些贷款最终流入不法分子的腰包,受害者却承担着巨大的还款风险。
借名放贷的套路主要有以下几种:
人情陷阱:不法分子利用人情关系,以帮助朋友或亲戚渡过难关为由,请求受害者提供贷款。
利益诱惑:不法分子许以高额利息或其他好处,诱惑受害者借用自己的身份或银行卡放贷。
虚构借款人:不法分子虚构借款人信息,让受害者误以为正在为真实借款人放贷。
受害者一旦陷入借名放贷陷阱,往往面临着以下后果:
信用受损:借款人的逾期或违约行为会严重影响受害者的个人信用,导致无法申请贷款或办理其他金融业务。
经济损失:受害者可能需要承担巨额的还款本息,造成严重经济负担。
法律风险:如果借款人涉嫌诈骗或其他违法行为,受害者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
为了避免落入借名放贷陷阱,请注意以下几点:
谨慎对待借款请求: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的借款请求,尤其涉及高额贷款。
核实借款人信息:仔细核实借款人的身份、收入来源和还款能力。
拒绝提供身份或银行卡:绝不要将自己的身份或银行卡借给他人使用,无论对方以何种理由相求。
签订正规合同:如果出于特殊情况需要借名放贷,务必签订正规的借款合同,明确借款金额、利息和还款期限等重要条款。
借名放贷危害巨大,请广大民众提高警惕,避免落入不法分子的陷阱,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019年关于民间借贷案件中职业放贷人的认定和标准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规定》),对民间借贷案件中职业放贷人的认定和标准进行了明确。
认定标准
根据《规定》:
连续放贷次数:两年内放贷次数在5次以上;
放贷金额:两年内放贷总额超过20万元;
放贷期限:两年内放贷期限均在3个月以内;
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借贷或其他非经营收入放贷。
除以上标准外,还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放贷目的
放贷方式
放贷管理
债务人状况
职业放贷人的认定
如果借款人符合上述认定标准,且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后确有证据证明其已从事职业放贷活动,则可以认定为职业放贷人。
法律后果
职业放贷人从事民间借贷活动,应遵守法律规定,不得从事以下行为:
超过法定利率发放贷款
以牟取暴利为目的发放贷款
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手段催收贷款
欺骗、胁迫他人借贷
职业放贷人借出的大笔资金可能面临收不回的风险。
这可能有多种原因:
借款人资不抵债:借款人可能缺乏足够资产或收入来偿还贷款,导致无法偿债。
贷款合同无效:贷款合同可能存在法律缺陷,例如利率过高或未遵守放贷规定,导致无法执行。
欺诈或违约:借款人可能通过提供虚假信息或违反贷款条款来欺骗放贷人,从而导致无法收款。
经济衰退或市场波动:经济衰退或市场波动可能导致借款人的收入大幅减少,从而使他们无法偿还贷款。
政府或法院干预:政府或法院可能实施政策或裁决,影响放贷人的收回能力,例如冻结资产或减免债务。
面对这些风险,职业放贷人通常会采取以下措施来保护自己:
严格的借款人筛选:全面评估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信誉,以降低违约风险。
担保或抵押: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或抵押以确保还款。
清晰的贷款合同:撰写明确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贷款合同,规定贷款条款、利率和违约后果。
风险分散:向多个借款人放贷,以分散风险并减少单个借款人违约的影响。
法律追索权:在必要时利用法律途径(例如提起诉讼)来追回未偿还的贷款。
尽管采取这些措施,职业放贷人仍面临无法收回贷款的风险。因此,在放贷之前,他们必须仔细评估风险并采取适当措施来保护自己。
职业放贷人的借款需要还吗?
民间借贷,作为一种融通资金的方式,在我国由来已久。近年来,职业放贷人以高息诱惑借款人,导致借贷市场乱象丛生。那么,职业放贷人的借款需要还吗?
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借款合同是双方当事人之间成立的债权债务关系合同。只要借贷合同合法有效,借款人就应当按期偿还本息。
在职业放贷领域,不少放贷人存在违规行为,如未经合法注册经营、收取高利息、使用暴力催收等。这些行为侵犯了借款人的合法权益,导致借贷关系失衡。
因此,对于职业放贷人的借款,法律有明确规定:
放贷人违规经营的借款合同无效。借款人无需偿还本息。
放贷人收取高利息的借款合同部分无效。借款人仅需偿还本金和合法利息。
放贷人使用暴力催收的借款合同无效。借款人有权拒绝偿还。
需要注意的是,借款人需要提供证据证明放贷人的违规行为。如果无法提供证据,则需要按合同约定偿还借款。
借款人在借款前应当仔细审核放贷人的资质,选择正规持牌机构。同时,借款人应理性消费,避免过度负债。
职业放贷人的借款是否需要还取决于放贷人的行为是否合法。对于违规放贷的行为,法律将给予严厉打击,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借款人应当增强法律意识,维护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