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认房又认贷”政策解读
上海“认房又认贷”政策于2023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旨在抑制炒房投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该政策的核心要点如下:
认房:
购房家庭名下拥有的房产套数,无论是否贷款购买,均算作认房范围。
非户籍家庭在沪拥有1套及以上房产的,认定为二套房。
认贷:
购房家庭名下具有未结清的按揭贷款,无论是否在沪购买,均算作认贷范围。
个人购房时,无论是否拥有房产或是否在沪,其名下所有未结清的房贷都纳入认贷范围。
影响:
“认房又认贷”政策对上海房地产市场带来以下影响:
购房门槛提高:多套房家庭和有房贷家庭购房难度加大。
投资投机需求受抑制:炒房者和投机者参与市场的机会减少。
市场交易量可能下降:政策实施初期,市场交易量可能受到影响。
意义:
“认房又认贷”政策有利于:
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减少投机性购房需求,稳定房价。
保障刚需住房:抑制炒房,让更多刚需家庭有机会购房。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杜绝过度金融化,促进市场平稳运行。
上海推行的认房又认贷政策对刚买房的人群产生了较大影响。
认房又认贷政策规定,在上海购买第二套及以上住房时,不仅需要缴纳更高的首付比例,还需要按照贷款余额计算贷款利率。这对刚买房的人群而言,意味着更高的购房成本和更重的还贷压力。
具体来看,认房又认贷政策对刚买房的人群主要有以下影响:
首付比例提高:刚买房的人群往往首付资金有限,而认房又认贷政策提高了二套房的首付比例,这将加重他们的购房压力。
贷款利率上浮:认房又认贷政策规定,二套房贷款利率按照贷款余额计算,这意味着贷款余额越多,贷款利率越高。刚买房的人群贷款金额一般较高,因此他们的贷款利率也会受到较大影响。
购房资格受限:认房又认贷政策将家庭名下有贷款记录的住房也纳入认房认贷范围,这意味着有房贷记录的刚买房人群可能会失去购房资格。
总体而言,认房又认贷政策对刚买房的人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限制,加重了他们的购房负担。刚买房的人群在购房前需要充分考虑政策的影响,合理安排购房计划,避免因政策变化而增加购房成本或失去购房资格。
上海“认房又认贷”是什么意思?
“认房又认贷”是一项房贷新政,它要求在上海购房时,不仅要考虑购房者的首付比例和贷款金额,还要考虑购房者家庭的房产数量和贷款情况。
具体来说,
1. 认房:是指购房者家庭名下拥有的所有住房数量,包括已还清贷款的房屋和尚未还清贷款的房屋。
2. 认贷:是指购房者家庭的未结清贷款总额,包括房贷、车贷和消费贷等。
“认房又认贷”的作用
这项新政主要有两个作用:
1. 抑制炒房行为:通过增加购房者的首付比例和贷款难度,抑制炒房者囤积房产的行为,稳定房地产市场。
2. 保障刚需购房者:通过对拥有多套房产或高额贷款的购房者限制贷款,保障刚需购房者的购房资格,确保其能够获得住房。
注意事项
实施“认房又认贷”新政后,购房者在申请房贷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准确申报家庭房产和贷款情况,避免虚假申报。
评估自己的还款能力,避免因贷款过高而出现还贷压力。
及时了解最新房贷政策,避免因政策变更而影响购房计划。
上海认房又认贷政策的正式实施时间为2023年2月16日。
该政策规定,个人住房贷款申请人家庭名下在上海已拥有过住房贷款记录的,再次申请贷款购买普通自住住房时,首付款比例不低于50%,申请贷款购买非普通自住住房时,首付款比例不低于70%。
同时,政策也明确了认房又不认贷的特殊情况,包括:
家庭成员名下已有住房,但未申请住房贷款且无贷款记录的;
家庭成员名下共有产权住房,且未申请住房贷款且无贷款记录的;
离异人士因离婚析产而重新申请住房贷款的;
借款人名下有住房,但因城市更新、房屋征收等非转让原因灭失的;
符合上海市保障性住房相关政策的居民家庭等等。
该政策的出台旨在抑制投机炒房行为,维护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