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于银行利息放贷的法律风险
放贷利息高于银行基准利息是否违法,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法律问题。我国法律对放贷利率有明确规定,放贷者不得收取高于国家规定利率的利息。
根据《民法典》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的四倍。若超过此利率,则属于高利贷行为,受法律保护。
对于民间借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也有明确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不得超过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若超过此利率,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因此,高于银行基准利息放贷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受借款人追讨或法院撤销、返还利息等法律后果。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放贷者可能会采用各种隐蔽方式来规避法律规定,例如:
以咨询费、手续费等名义收取额外费用
虚构交易来增加借款金额
对此,借款人应提高警惕,对于明显高于市场利率的借款条件,应谨慎对待,以免陷入高利贷陷阱。一旦发现高利贷行为,应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高于银行利率多少不受法律保护
我国法律规定,民间借贷利息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超过此限度的利息约定不受法律保护,借款人有权拒绝支付超出部分利息。
这一规定旨在维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防止高利贷泛滥,保护金融秩序稳定。银行同类贷款利率是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相对稳定可靠,可以作为衡量贷款利息合理性的标准。
当借贷双方约定的利息超出银行利率四倍时,借款人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超出部分利息无效。如果借款人已经支付了超出部分利息,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返还。
需要注意的是,法律保护范围仅限于超过银行利率四倍的部分利息。在四倍限度内,利息约定仍然有效。因此,借款人应在签订借贷合同时,仔细协商利息条件,避免因利息过高而陷入法律纠纷。
民间借贷利息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超过此限度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借款人应当提高法律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落入高利贷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