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增减法是会计中用于计算净收入的一种方法。在这种方法中,某些账户的借方余额增加时,净收入也会增加,而贷方余额增加时,净收入则减少。以下科目遵循借减贷增的原则:
1. 收入类科目
营业收入
投资收益
利息收入
租金收入
这些科目代表公司获得的收入。当这些科目增加(借方增加)时,意味着公司收入增加,从而导致净收入增加。
2. 费用类科目
营业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利息费用
这些科目代表公司发生的费用支出。当这些科目增加(贷方增加)时,意味着公司成本增加,从而导致净收入减少。
3. 资产类科目
现金
银行存款
存货
固定资产
这些科目代表公司拥有的资产。当这些科目增加(借方增加)时,意味着公司资产增加;而当这些科目减少(贷方增加)时,意味着公司资产减少。反之,资产类科目的贷方增加会减少净收入,而借方增加则会增加净收入。
理解借减贷增的原则对于正确计算净收入和分析公司财务状况至关重要。通过分析这些科目余额的变化,可以看出公司的收入、成本和资产状况,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会计科目表中,借增贷减的科目主要有:
资产类科目:
固定资产
存货
应收账款
投资
现金等价物
所有者权益类科目:
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未分配利润
负债类科目:
应付账款
应付工资
长期借款
收入类科目:
营业收入
投资收益
其他收入
费用类科目: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研发费用
借增贷减的含义是:
当这些科目增加时,记借方分录,余额增加。
当这些科目减少时,记贷方分录,余额减少。
例如,当企业购买固定资产时,记借固定资产(资产类科目),记贷现金(资产类科目)。因为固定资产增加了,而现金减少了。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会计科目都是借增贷减的。例如,收入类科目是借贷方分录增加,负债类科目是贷方分录增加。
借方减少,贷方增加的科目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费用类科目:
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这些科目记录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的,属于减少所有者权益的项目。
2. 亏损类科目:
如营业亏损、投资亏损等。这些科目记录企业在特定期间发生的经营损失或投资损失,同样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3. 预提类科目:
如预提费用、预提负担等。这些科目记录企业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或负担提前预提的金额。随着预提金额的摊销或实际发生,这些科目余额会逐渐减少。
4. 收入类科目(部分):
如销售折扣、销售退回等。这些科目记录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过程中发生的收入减少,属于减少收入类项目的。
5. 资产减值类科目:
如固定资产减值、存货减值等。这些科目记录企业资产价值的下降,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这些科目的借方减少,贷方增加,是因为根据复式记账原则,借方表示减少,贷方表示增加。当上述科目记录相关交易或事项时,会计分录中借方金额减少,反映了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而贷方金额增加,反映了相应资产、负债或费用的增加。
借贷分明记账清,
左借右贷两边平。
借方记录资产增,
贷方记录负债生。
收入借方存货贷,
费用贷方资产借。
借贷相抵余额记,
清楚明了易查对。
借贷法,记账真,
收支盈亏一目了然。
借方左,贷方右,
记录清晰永不休。
借贷平衡,账目清,
财务安全又放心。
借贷分明记账法,
账务准确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