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期未申请执行将有哪些后果?
对于已生效的民事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当事人应当在法定的期限内主动向法院申请执行。如果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未申请执行,将导致以下后果:
1. 丧失强制执行效力
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具有强制执行力。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未申请执行,导致强制执行效力丧失。此时,即使当事人后期申请执行,法院也会驳回申请,无法强制被执行人履行义务。
2. 丧失申请执行权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未申请执行,将丧失向法院申请执行的权利。此时,当事人即使后期想要强制执行判决,也无权向法院提出申请,无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延长诉讼时效
对于申请执行的时效,法律有明确规定。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未申请执行的,将使诉讼时效延长。诉讼时效延长后,被执行人可以以诉讼时效抗辩,避免法院强制执行。
4. 损害自身利益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执行,将使生效判决書、裁定書和調解書淪為壁紙。被執行人可能因此恶意逃避履行義務,導致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受損。
因此,当事人在取得生效裁判文书后,应当及时向法院申请执行,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逾期未申请执行不仅会丧失强制执行效力,还可能丧失申请执行权,延长诉讼时效,损害自身利益。
逾期不执行法院判决的后果不容小觑,轻则影响信誉,重则面临法律制裁。
信誉受损
逾期不执行法院判决会损害个人的信誉。法院判决具有法律效力,若未及时执行,将会被记录在个人征信系统中,导致借贷、求职等方面受阻,也可能影响与他人的合作与交往。
强制执行
法院有权依照法定程序对逾期不执行判决的当事人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包括:
查封、扣押、冻结其财产
对其银行存款进行划拨
对其每日处以罚款或拘留
信用惩戒
最高人民法院建立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将逾期不执行判决的当事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其高消费行为,禁止其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等职务。
刑事制裁
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根据《刑法》第313条,将被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因此,逾期不执行法院判决的后果极其严重,当事人应积极履行判决,以免遭受进一步的损失和制裁。
逾期申请执行的正当理由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不可抗力或不可预见的障碍:当事人因遭遇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重大疾病等)导致无法按时执行判决。
执行障碍:判决书中所指定的标的物不存在、无法查明或无法执行,例如目标公司已注销或被合并。
诉讼程序错误:执行程序存在严重错误或违法行为,导致当事人无法及时申请执行,例如未收到送达文书或送达文书有瑕疵。
当事人身份不明或下落不明:判决书指定的被执行人身份不明或下落不明,无法及时申请执行。
执行行为暂停或中止:执行程序因法定事由暂停或中止,例如被执行人提出异议或申请执行和解。
执行期限计算错误:执行期限计算有误,导致当事人误认为执行期限已过。
其他正当理由:符合法律规定或司法解释的的其他客观事实或情况,导致当事人无法在法定期限内申请执行。
需要注意的是,申请执行逾期的正当理由需要符合法律规定,当事人应当及时主动提供证据材料证明其正当理由,由法院审查核实后做出决定。
逾期未申请执行的后果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法院生效裁决文书后,当事人应当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内主动申请执行。逾期未申请执行,将产生以下严重后果:
1. 丧失胜诉权利
按照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限为两年。如果当事人在生效裁决文书生效之日起两年内未申请执行,将丧失胜诉权利,无法再向法院申请执行。这意味着对方当事人无需履行生效裁决中的义务。
2. 承担诉讼费用和罚款
逾期未申请执行,法院可能会对当事人处以罚款,金额一般为应缴执行费用的50%-100%。当事人还需承担申请执行的诉讼费用。
3. 影响信用记录
执行法院会将逾期未申请执行的情形录入当事人的信用记录。这将对当事人的个人征信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其在贷款、求职等方面的生活和工作。
4. 被追加执行费用
如果在当事人逾期未申请执行后,申请人向法院申请执行,当事人除了要履行生效裁决中的义务外,还需承担申请执行的费用,包括诉讼费、执行费和评估费等。
5. 其他不利后果
逾期未申请执行还可能导致其他不利后果,如:
申请人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后,当事人的财产可能被拍卖;
申请人向法院申请执行异议之诉后,当事人可能因怠于履行义务而被拘留。
因此,当事人在获得生效裁决文书后,应当及时申请执行,以免因逾期未申请执行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