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利息15.4%的规定在民法典的制定中备受关注。此规定旨在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防止高利贷泛滥。
民法典第八百八十三条明确规定:禁止借款人与出借人约定利率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据悉,截至2023年1月,一年期LPR为3.65%,以此计算,最高法定利息为3.65%4=14.6%。
最高法院针对特定情形的借款行为,设置了例外情形,将最高法定利息提高至15.4%。此例外适用于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以及自然人之间借款超过100万元且双方约定利率超过LPR四倍的其他情形。
此规定既平衡了保护借款人利益与尊重合同自由的原则,又为特定情形下的高利贷借贷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在实际生活中,借款人应当谨慎借贷,明确借款利率,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出借人也应当遵守法律规定,避免因高利贷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最高法利息15.4%的规定有助于规范借贷市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它既保障了借款人的权益,又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最高利息限额 15.4%
为保护借款人免受过高利率的剥削,国家制定了最高利息限制。目前,我国《民法典》第680条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不得超过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2023年5月一年期LPR为3.85%,因此,最高利息限制为:3.85% × 4 = 15.4%
这意味着,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向借款人收取超过 15.4% 的利息。如果违反规定,借款人有权拒绝支付超出限额的利息,并要求放贷人返还。
国家还规定了以下保护借款人权益的措施:
放贷人必须在借款合同中明确约定利率,否则视为无息借款。
借贷双方不得约定复利。
放贷人不得收取超出合同约定的利息,包括滞纳金、手续费等。
最高利息限制的实施旨在维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借贷市场失序,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借款人应注意自身的权利,选择正规放贷机构,签订规范借款合同,避免遭受高利贷侵害。
当最高法利息超过四倍时,借款人有权要求返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6条规定:“出借人请求借款人返还借款的,应当自借款到期之日起两年内提出。超过两年未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这意味着,借款人必须在借款到期后的两年内提起诉讼,要求返还借款。超过两年后,法院将不再受理此类诉讼。
需要注意的是,最高法利息是指超过法律规定保护范围内的利息。法律规定保护范围内的利息,是指借贷双方约定的利息不超过年利率24%。如果借贷双方约定的利息超过年利率24%,则属于最高法利息。
当借贷双方约定的利息为最高法利息时,借款人有权拒绝支付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利息。借款人也可以在借款到期后两年内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返还已支付的最高法利息。
因此,如果借贷双方约定的利息超过年利率24%,借款人有权要求返还最高法利息。借款人应在借款到期后的两年内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我国最新法律支持的最高利息为年利率 15.4%,已于 2020 年 4 月 1 日起施行。
此规定源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民间借贷规定》)。根据《民间借贷规定》第 26 条,借贷双方约定的利息超过年利率 36% 超出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 36% 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民间借贷规定》第 28 条规定,自然人之间借贷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款合同对利率未约定,出借人主张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超过年利率 15.4% 的部分利息约定无效,不意味着出借人不能主张返还这部分利息。借款人自愿偿还超过 15.4% 的部分利息后,若反悔要求出借人返还,人民法院不会支持其诉讼请求。
我国最新法律支持的最高合法利息为年利率 15.4%。民间借贷当事人应当遵守法律规定,避免因高利贷纠纷引发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