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离婚贷款违法吗
假离婚贷款是指夫妻双方为了规避限贷政策,通过离婚的方式获取贷款资格,然后再复婚的贷款行为。这种行为是否违法,存在争议。
从法律层面来看,假离婚本身并不违法,但其目的是为了骗取贷款,则涉嫌违反《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规定的合同诈骗罪。
《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规定:“以欺诈手段骗取合同签订,导致对方遭受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假离婚贷款中,贷款人通过虚假陈述婚姻状况,骗取贷款合同的签订,并且导致银行遭受经济损失,因此涉嫌构成合同诈骗罪。
假离婚贷款还可能违反《贷款通则》等相关金融法规。根据《贷款通则》第四十八条规定,贷款人应当对借款人的婚姻状况进行核实,并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婚姻管理的规定发放贷款。
因此,假离婚贷款不仅可能涉嫌违反《刑法》,还可能违反相关金融法规。贷款人一旦被发现存在假离婚行为,银行有权收回贷款,并追究贷款人的法律责任。
假离婚办贷款的后续风险
假离婚办贷款,即夫妻双方为了规避贷款资质或政策限制,办理离婚手续后再共同申请贷款的行为。这种做法存在诸多风险:
1. 婚姻关系受损:假离婚虽然是基于经济目的,但也会对婚姻关系造成损害。虚假离婚行为会损害夫妻间的信任,埋下矛盾和隐患。
2. 贷款纠纷:如果贷款人发现借款人存在假离婚事实,可能认为借款人违反借款合同或存在欺诈行为,进而拒绝放贷或要求提前还款。
3. 财产分割风险:假离婚期间,夫妻双方仍可能共同负担债务,如果未来出现婚姻破裂,可能会涉及财产分割问题,造成经济损失。
4. 法律责任:根据《民法典》,假离婚属于无效婚姻,也可能被认定为欺诈行为。如果贷款人因假离婚行为蒙受损失,可能会追究借款人的法律责任。
5. 房产归属不明:假离婚贷款购房,如果未来出现婚姻纠纷,房产归属问题可能变得复杂,双方均有主张的权利,导致诉讼纠纷。
因此,假离婚办贷款虽然可以暂时解决贷款问题,但后续风险不容忽视。建议借款人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提高贷款资质,避免陷入假离婚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