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购入时所含的未到期利息
投资者在购买债券时,除了需要支付债券的本金外,还需要支付一笔未到期利息。这是因为债券的利息通常是按年度或半年支付的,而投资者在中途购买债券时,上一次利息支付日至购买日之间产生的利息尚未计入到债券面额中。
未到期利息的计算方式为:未到期利息 = 债券面额 × 剩余到期天数 ÷ 一年天数 × 年利率
例如,假设投资者购买了一张1000元的债券,年利率为6%,剩余到期天数为90天,则未到期利息为:
未到期利息 = 1000 × 90 ÷ 360 × 0.06 = 15元
投资者在购买债券时支付的总价等于债券面额加上未到期利息。在持有债券到期后,投资者将收到所有剩余的利息支付和本金还款。需要注意的是,未到期利息属于应税收入,投资者在计算收益率时应将其考虑在内。
当企业购入债券时,债券的利息无论期限的长短,都应于收到时计入损益,而非摊销至持有期间。这种处理方式符合公认会计原则(GAAP)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规定。
原因如下:
收入确认原则:利息收入是一种已获得的权利,在收到时应确认收入。无论债券的期限长短,只要利息收入已经实现,就应在收到时计入损益。
谨慎原则:提前确认收入可能会导致收入高估,违反了谨慎会计原则。将利息收入摊销到持有期间可以避免收入的过早确认,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匹配原则:利息支出应与利息收入相匹配。当利息收入在收到时确认,利息支出也会相应地确认,从而体现了收入和支出的匹配关系。
对于贴现债券,则需要将贴现利息在持有期间摊销。这是因为贴现债券的购入价格低于面值,而差额部分实际上是未赚取的利息。该部分利息应在持有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摊销,以反映利息收入的真实情况。
对于购入的债券,无论期限长短,其利息应于收到时计入损益。这种会计处理方式符合财务报告准则,确保了收入的及时确认、谨慎处理和收入与支出的匹配。
债券购入时所含的未到期利息入账方法如下:
入账
将未到期利息作为债券的摊销成本的一部分进行摊销。具体计算方法为:
计算债券的到期收益率(YTM)
将未到期利息除以 YTM,得到摊销期数
每期将未到期利息均摊至摊销期数中,作为当期利息收入入账
示例
假设公司于 2023 年 1 月 1 日购买了一张面值 100,000 元,年息 5%,到期日为 2028 年 12 月 31 日的债券。该债券购入时的市场价格为 95,000 元,且上一次付息日为 2022 年 12 月 31 日。则未到期利息计算如下:
未到期利息 = (面值 × 年息 × 天数) / 360
未到期利息 = (100,000 × 5% × 31) / 360 = 430.56 元
根据债券的 YTM(假设为 6%)计算摊销期数:
摊销期数 = 未到期利息 / YTM
摊销期数 = 430.56 / 6% = 71.76
则每期摊销利息收入为:
摊销利息收入 = 未到期利息 / 摊销期数
摊销利息收入 = 430.56 / 71.76 = 6 元
2023 年 1 月 1 日入账时,将购买成本与未到期利息相加,作为债券摊销成本:
債券攤銷成本 = 購買成本 + 未到期利息
債券攤銷成本 = 95,000 + 430.56 = 95,430.5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