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利息是指认为应该向债务人收取未及时偿还债务的费用,即利息。利息通常以年利率百分比表示,并按一定期限计算。
主张利息有几个主要原因:
补偿损失:未及时偿还债务会给债权人造成经济损失,例如失去投资机会或产生其他开支。利息可以弥补这些损失。
激励及时还款:收取利息可以激励债务人及时还款,避免债务拖欠。
控制风险:通过收取利息,债权人可以降低债务人违约的风险。
在法律上,主张利息的权利受到合同或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例如,贷款合同中通常会明确规定利息的利率和计算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利息并非总是合理的。在某些情况下,过高的利息率可能被视为高利贷,并受到法律禁止。对于某些类型的债务,例如家庭借款,法律可能限制或禁止收取利息。
主张利息是一种补偿损失、激励及时还款、控制风险的手段。利息的合理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判断。
主张利息来源于利润的经济学家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
奥地利学派认为,利润是企业家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报酬。而利息则是资本家将资金借给企业家使用期间,由于资本的生产力而获得的报酬。换言之,利息从本质上说是利润的一部分。
这一观点与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相悖。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利息是资本本身的报酬,而利润是企业家利用资本获得的额外收益。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利息不是源于利润,那么它就无法由市场需求和供给决定。相反,它将由中央银行或政府等外部势力设定,从而导致利率被人为扭曲和失真。
因此,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强调利息来源于利润的观点,认为这是理解市场经济中利率形成机制和资本积累过程的关键。
利息诉讼请求之表述规范
利息诉讼请求是请求人民法院判令败诉方支付利息的请求。其表述规范至关重要,影响诉讼请求的成立与实现。
1. 明确利息类型
利息种类繁多,包括法定利息、约定利息、迟延利息等。诉讼请求应明确请求的利息类型,避免混淆。
2. 确定利息基数
利息基数是指计算利息的本金。诉讼请求应明确利息基数,即判决金额中本金部分。
3. 表明利息计算方式
利息计算方式可按天计、按月计或按年计。诉讼请求应明确利息的计算方式,并说明计息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
4. 约定利息率
对于约定利息请求,诉讼请求应明确约定利息率,并提供相关证据支持。如无约定利息率,适用法定利息率。
5. 具体计算数据
诉讼请求应提供利息的具体计算数据,包括利息基数、利率、计息期间等。法官根据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利息金额。
示例表述:
请求判令被告支付本判决书确定债权金额人民币[金额]的法定利息,自[起始日期]起至[终止日期]止。
提示:
1. 利息诉讼请求应以书面形式提出。
2. 诉讼请求的表述应准确清晰、符合法律规定。
3. 如要求对方承担逾期利息,应在诉讼中提出明确的逾期利息请求。
利息主张是否适用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制度是法律对债权实现权设定的一定期限,超过此期限,权利人不得再向法院主张权利。利息主张是否适用诉讼时效备受争议。
一派观点认为,利息是主债权的附属部分,应与主债权一同受诉讼时效限制。依据《民法典》规定,主债权的诉讼时效为三年。因此,利息主张的诉讼时效也应为三年。
另一派观点则认为,利息并非主债权本身,而是债务人履行迟延的补偿。因此,利息主张应独立计算诉讼时效。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债务人未履行或履行迟延导致债权人遭受损失的,债权人可以请求赔偿利息。该规定并未明确利息主张的诉讼时效,因此应适用《民法典》规定的二年普通诉讼时效。
司法实践中,不同法院对这一问题存在分歧。部分法院倾向于适用三年诉讼时效,而另一些法院则适用二年诉讼时效。最高人民法院尚未对此做出明确解释,因此,利息主张的诉讼时效问题仍存在争议。
综合考虑,笔者认为利息主张应适用二年诉讼时效。原因在于:
1. 利息并非主债权本身,而是债务人履行迟延的补偿,具有独立性。
2. 二年诉讼时效更能平衡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利益,避免债务人因时效过长而逃避责任。
因此,在利息主张的诉讼时效问题上,适用二年诉讼时效更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