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计息周期小于利率周期时,名义利率大于有效利率。这是因为名义利率是年化利率,而有效利率是考虑了时间价值的利率。当计息周期小于利率周期时,这意味着利息是在短于一年的时间间隔内计算的。在这种情况下,名义利率将高于有效利率,因为利息按更短的间隔计算,这意味着在同一时间段内收取的利息金额更高。
例如,假设年利率为 10%,计息周期为每 6 个月。名义利率将为 10%,但有效利率将为 9.53%([1 + 0.10/2]^2 - 1)。这是因为每 6 个月收取的利息将重新投资于同一利率,年复利效果将降低有效利率。
因此,在计息周期小于利率周期的情况下,投资时使用有效利率进行比较更为准确,因为它考虑了时间价值的影响,而名义利率则没有。
当计息周期小于利率周期时,名义利率大于实际利率。
这是因为名义利率是按计息周期来计算的,而实际利率是按利率周期来计算的。利率周期通常比计息周期长,因此在同一时期内,根据不同的周期计算出的利息金额也不相同。
例如,假设名义利率为 10%,计息周期为每月,利率周期为每年。那么,每月的名义利息为 10%/12 = 0.83%。但是,每年实际利息为 10%12 = 12%,因为每年的利率是按利率周期计算的。
因此,当计息周期小于利率周期时,由于较短的计息周期会计算出更高的利息金额,因此名义利率会大于实际利率。
在实际应用中,这种差异在长期投资中尤为重要。由于复合利息效应,即使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差异很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导致投资回报率的显着差异。
当计息周期小于利率周期时,即复利间隔时间低于利率增长周期时,名义利率将大于有效利率。
名义利率是单利时期的利率,而有效利率是复利时的利率。单利是一次性计算利息,复利是把上期利息计入下一期的本金,然后计算利息。
在计息周期小于利率周期的情况下,由于复利效应的作用,利息的积累速度会更快。由于每一期的利息都加入到本金中,使得后一期的利息会基于更高的本金进行计算。这导致了复利利率的累积效果比单利利率更高。
因此,尽管名义利率可能较低,但由于复利效应,在较短的计息周期内,累积的利息总额会高于单利计算下的利息总额。这使得有效利率比名义利率更高。
例如,假设年利率为 10%,计息周期为半年,则名义利率为 5%(10% ÷ 2)。如果复利间隔保持不变为一年,则有效利率为 10.25%((1 + 0.05)2 - 1)。这表明,在计息周期小于利率周期的情况下,名义利率低估了资金的实际成本,而有效利率更准确地反映了复利效应的累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