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套路贷是否犯法?
随着网络借贷兴起,一种名为“套路贷”的非法借贷行为也随之出现。套路贷以低息无抵押等诱人条件吸引借款人,实则暗藏重重陷阱,高额利息、暴力催收等手段层出不穷,让借款人深陷泥潭。
套路贷的套路主要有以下几种:
虚假宣传:夸大宣传贷款利率低、无抵押门槛等优惠条件,诱使借款人申请贷款。
转借多次:借款人申请贷款后,贷款资金被转借多次,每转一次都会产生利息和手续费,借款人实际借到的金额远低于申请金额。
强行扣费:放贷后强行扣除借款人的部分贷款资金作为保险费、手续费等,借款人实际到手的资金更少。
高额利息:套路贷的实际利息远高于法定上限,有的甚至高达数百倍,借款人难以偿还。
暴力催收:逾期未还款后,放贷人会使用暴力或威胁等手段逼迫借款人还款,严重侵犯了借款人的合法权益。
套路贷属于非法借贷行为,严重侵害了借款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刑法》规定,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构成抢劫罪。以欺骗、胁迫等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构成诈骗罪。套路贷中的放贷人往往涉嫌抢劫罪或诈骗罪。
因此,网贷套路贷属于犯法行为,借款人一旦发现自己陷入套路贷,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提高防范意识,谨慎借款,避免落入套路贷的陷阱。
网贷中的套路贷是指不法分子以虚假宣传、诱骗、暴力威胁等方式诱导借款人借款,并通过设置陷阱、恶意垒高债务、暴力催收等手段非法牟取暴利。这种行为严重侵害了借款人的合法权益,扰乱了金融秩序,属于违法犯罪行为。
根据《刑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等相关规定,套路贷行为可能构成以下犯罪:
1.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以借款为名,实际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扰乱金融秩序,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2. 高利转贷罪:以转贷方式将借款人的债务转嫁他人,并收取高额利息或手续费,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高利转贷罪。
3. 诈骗罪: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骗取借款人借款,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诈骗罪。
4. 敲诈勒索罪:通过暴力、威胁等手段,强迫借款人还款或支付其他费用,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
5. 非法拘禁罪:非法限制借款人的自由,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非法拘禁罪。
6. 寻衅滋事罪: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
因此,网贷中的套路贷行为是违法犯罪的,相关人员将面临法律的严厉制裁。借款人应提高警惕,选择正规的贷款机构,避免落入套路贷陷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网贷套路贷的作案手法
网贷套路贷是一种披着合法外衣的非法贷款行为,其作案手法十分隐蔽,受害人一旦踏入陷阱,往往难以自拔。
1. 伪装正规平台:
不法分子通过创办钓鱼网站或冒充正规平台,以低门槛、高额度的贷款广告吸引受害人。
2. 假意审核放款:
受害人提交贷款申请后,不法分子会伪造审核,迅速放款,营造出正规贷款的假象。
3. 设置高额砍头息:
放款后,不法分子会以各种理由向受害人收取高额前期费用,如服务费、账户激活费等。
4. 强制分期:
将借款金额分割成多个周期,并设定较高的利息和手续费,延长贷款期限,增加受害人的还款压力。
5. 诱导续贷:
当受害人无力偿还贷款时,不法分子会诱导其续贷或以“债务重组”为名再次收取高额费用。
6. 暴力催收:
当受害人拖欠贷款时,不法分子会通过电话、短信、上门等方式进行暴力催收,甚至实施人身威胁。
7. 签订霸王条款:
贷款合同中往往包含不平等条款,如高额违约金、抵押权等,使受害人处于不利地位。
8. 虚假公证:
不法分子会利用虚假公证机构出具虚假公证书,给贷款合同披上合法外衣,增加受害人的信任度。
9. 转卖债务:
当催收无果时,不法分子会将受害人的债务转卖给其他放贷人,导致受害人面临多重追债压力。
识别和防范网贷套路贷,需要提高警惕,谨慎对待低门槛、高额度的贷款广告,选择正规贷款机构,并仔细阅读贷款合同。如遇疑似套路贷,应及时报警或向相关部门投诉。
网贷套路贷,是指放贷机构通过欺骗、胁迫等手段,诱使借款人借贷,并通过暴力催收、虚增债务等方式牟取暴利的一种非法贷款方式。
对于网贷套路贷,借款人是否需要还款,法律上是有明确规定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如果借款人能够证明借贷合同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则该合同无效,借款人无需偿还借款。
对于暴力催收、虚增债务等套路贷行为,法律也明确规定为犯罪行为,借款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放贷机构的刑事责任。
因此,如果借款人遭遇网贷套路贷,建议保留相关证据,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根据法律规定,借款人无需偿还套路贷借款,并可依法追究放贷机构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