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贷网事件的定性至今仍未达成一致。
一些观点认为,团贷网的行为属于非法集资。团贷网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吸引大量投资人投入资金,并承诺保本保息,这属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同时,团贷网将募集资金用于放贷,但放贷对象资质不明,存在高风险,这属于非法发放贷款。
也有观点认为,团贷网的行为并不构成非法集资。团贷网只是为借款人和出借人提供了一个平台,撮合借贷双方的交易,并不直接参与资金的使用。因此,团贷网的行为属于互联网金融范畴,不应被定性为非法集资。
目前,团贷网事件仍在调查中。司法机关尚未对团贷网的行为作出正式定性。因此,团贷网事件的定性还需要等待最终的司法判决。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非法集资的定性,我国法律有明确规定。非法集资是指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以许诺高额回报为诱饵,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的行为。而团贷网是否存在上述情形,还需要进一步调查和认定。
团贷网事件定性了吗?
团贷网事件发生后,有关其定性的讨论一直备受关注。事件最初被定性为"非法集资",但后来又出现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说法。
2023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将"非法集资"定义为"未经有关部门依法许可或者审批,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并承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的非法行为。"
根据这一解释,团贷网的行为符合非法集资的特征,因此可以认定为非法集资。团贷网是否同时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仍存在争议。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未经有关部门依法许可或者审批,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团贷网的行为中是否包含了"吸收公众存款"的要素,仍需要法院进一步审理认定。
目前,团贷网事件仍在司法程序中。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为该事件的定性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但最终的定性结果仍需要等待法院的判决。
团贷网事件已于2023年1月19日由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定性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该案涉及金额高达572亿元人民币,受害人数达到11万余人,是近年来国内涉及金额最巨、受害人数最多的一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
法院审理后认为,团贷网实质上以发放贷款为名,向不特定公众非法吸收巨额资金,并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吸引公众投资,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损害不特定公众的财产利益,其行为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法院判决团贷网实际控制人唐军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万元;其他相关责任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至3年不等,并处罚金。
该判决的作出,充分体现了司法机关对非法集资犯罪行为的严厉打击态度,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公众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