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银行不良贷款率排名表
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6%。以下是按不良贷款率排名靠前的银行:
| 银行 | 不良贷款率 |
|---|---|
| 包商银行 | 8.29% |
| 锦州银行 | 5.13% |
| 吉林银行 | 4.67% |
| 郑州银行 | 4.50% |
| 汉口银行 | 4.20% |
| 渤海银行 | 3.98% |
| 鞍山银行 | 3.97% |
| 哈尔滨银行 | 3.78% |
| 浙商银行 | 3.75% |
| 中信银行 | 3.71% |
可见,上述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不良贷款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监管部门密切关注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并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风险。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深刻影响下,中国银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一度攀升,引发市场担忧。
截至2020年末,全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为3.8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22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73%,较上年末上升0.04个百分点。这是自2005年以来首次出现不良贷款率上升。
不良贷款率上升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疫情对企业经营造成冲击,导致部分企业陷入困境,无法按时偿还贷款;二是金融机构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企业的信贷支持,导致不良贷款风险上升;三是银行业主动识别、核销不良贷款,反映出银行业对风险的审慎管理。
针对不良贷款率上升,银行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提高风险识别和预警能力、加强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完善贷款分类管理制度等。
总体而言,尽管2020年不良贷款率上升,但银行业总体风险可控。银行业采取的措施有助于缓解不良贷款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随着疫情消退,经济复苏,不良贷款率有望逐步下降。
2020年银行业不良贷款数据显示,截至年末,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5.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5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6%,较上年末上升0.16个百分点。
分银行类型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98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85%,较上年末分别上升1.02万亿元和0.15个百分点;政策性银行不良贷款余额0.52万亿元,不良贷款率2.51%,较上年末分别上升0.13万亿元和0.01个百分点。
从不良贷款形成原因看,信用风险占主要因素,占比83.1%;流动性风险占比12.6%;市场风险占比4.3%。
从不良贷款行业分布看,受疫情影响,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不良贷款风险有所加剧。
不良贷款增加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疫情冲击,企业经营困难,新增不良贷款增加。
经济下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坏账风险上升。
监管收紧,部分银行对不良贷款计提加大。
为应对不良贷款问题,银行业采取了以下措施:
加强风险管理,完善信贷审查和贷后管理。
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加快资产剥离和核销。
加大信贷支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
2018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得益于经济稳健增长和监管政策的支持。
根据中国银保监会数据,2018年末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81%,较2017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为2.4万亿元,下降1902.8亿元。
国有大行中,工商银行不良贷款率最低,为0.94%;招商银行不良贷款率最高,为2.02%。
股份制银行中,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最低,为0.71%;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率最高,为2.34%。
城商行中,苏州银行不良贷款率最低,为0.60%;包商银行不良贷款率最高,为2.30%。
农村中小银行中,江苏农商银行不良贷款率最低,为0.72%;天津农商银行不良贷款率最高,为3.15%。
不良贷款率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
经济稳健增长,企业盈利能力提升;
监管部门持续加强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
银行自身加强风险管理,加大贷款投放的审慎性。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不良贷款率整体下降,但一些地区和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较高,需要持续加强风险管理和处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