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门创业担保贷款作为一项扶持创业的重要政策,在促进就业、带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1. 担保不足,风险隐患大
一些担保机构风险意识不强,对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审查不够严格,担保责任划分不明确,导致坏账率较高。部分担保机构自身实力较弱,缺乏对担保贷款的有效管理和回收能力。
2. 审批流程繁琐,门槛过高
创业担保贷款的审批流程较为复杂,手续繁琐,需要提供的材料多。这增加了创业者的负担,打击了他们的创业积极性,特别是对一些学历低、创业经验少、缺乏抵押物的创业者来说,更是难以获得贷款。
3. 监管不力,违规行为频发
一些人社部门对创业担保贷款的监管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行为。例如,部分担保机构虚假出具担保函,骗取贷款;借款人挪用贷款资金,从事与创业无关的活动;担保机构对逾期贷款不及时采取追偿措施等。
4. 配套服务欠缺,创业缺乏持续支持
创业担保贷款虽然可以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但缺乏配套服务,例如创业培训、技术指导、市场拓展等。这导致创业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经验和专业知识,增加创业失败的风险。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协作:
加强监管,完善担保制度,提高担保机构风险管理能力。
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创业门槛,为创业者提供便捷的贷款服务。
加强配套服务,提供创业指导和支持,帮助创业者提升创业能力,降低创业风险。
2020年,在国家稳就业保民生的宏观政策指引下,人社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政策保障有力。2020年,人社部会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创业担保贷款业务的通知》,为创业担保贷款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各级政府积极支持,出台了配套政策措施,完善了资金扶持、风险补偿、信用担保等机制。
贷款规模扩大。全年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68亿元,同比增长22.3%,其中,用于支持高校毕业生和失业人员创业的贷款金额占比超过70%。
对象精准覆盖。优先支持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等就业困难人员创业,有效缓解了他们的就业压力。
创业带动就业。据统计,2020年通过创业担保贷款扶持的项目已吸纳就业145万人,带动就业120万人。这些项目涵盖了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推动了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
风险防控强化。各级人社部门加强风险防控,建立完善的贷前、贷中、贷后管理制度,加强贷款使用监管,降低了贷款风险。2020年,创业担保贷款不良率控制在1%以内。
2020年创业担保贷款工作成效显著,为促进就业、稳定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2021年,人社部门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就业优先战略,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着力扩大贷款规模、精准覆盖创业群体、带动就业增收,为稳就业保民生贡献人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