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程序中迟延履行利息计算
在执行程序中,对于迟延履行的义务,债权人有权请求法院计算并支付迟延履行利息。迟延履行利息的计算遵循以下原则:
起算时间:
从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利率:
执行程序中迟延履行利息的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确定。
计算基数:
迟延履行的标的物价值或给付金额。
计算公式:
迟延履行利息 = 迟延履行利息利率 × 计算基数 × 迟延履行天数
中止和中断:
由于不可抗力、意外事件或当事人的行为导致执行程序中止或中断的,迟延履行利息的计算相应中止或中断。
举例说明:
张某向李某借款100万元,约定于2023年1月1日偿还。但张某未按时履行义务,李某于2023年1月15日向法院提起执行申请。法院受理后于2023年1月31日执行完毕。
迟延履行利息计算如下:
- 起算时间:2023年1月2日(履行期限届满之次日)
- 利率: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为4.35%
- 计算基数:100万元
- 迟延履行天数:30天(2023年1月31日 - 2023年1月1日)
迟延履行利息 = 4.35% × × 30 = 130500元
据此,李某有权向张某主张迟延履行利息130500元。
2023年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执行程序中迟延履行利息计算问题的解释》,对执行程序中迟延履行利息的计算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解释》规定,迟延履行利息自债务人收到执行通知之日起计算,至实际履行完毕之日止。利息按同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计算;如无同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按法定利率计算。
《解释》还明确了部分特殊情形下的利息计算方式:
债务人分期履行,利息自各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分别计算。
债务人部分履行,利息自收到执行通知之日起至实际履行完毕之日止计算。
债务人未履行,利息自法定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解释》强调,计算迟延履行利息时,应从有利于申请执行人角度出发,选择有利于其的计算方法。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解释》,旨在进一步规范执行程序,保障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司法公正高效。
关于执行程序中计算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适用法律
在执行程序中,计算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需要适用相关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债务人迟延履行债务的,应当承担迟延履行期间的利息。
对于债务利息的计算基准,《民法典》规定,利息按照国家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计算。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当事人约定的利息超过国家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三倍以上的,部分无效。
在执行程序中,如果当事人之间对于债务利息的计算方式存在争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民法典》的规定,结合具体的案情,作出合理的处理。例如,当事人之间约定的利息畸高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将利息部分认定为无效,并按照国家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计算利息。
在执行程序中,债务人迟延履行期间的利息,从迟延履行之日起到实际清偿之日止计算。迟延履行期间的利息,应当按照实际债务金额计算。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在执行程序中,计算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应当适用《民法典》等相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在处理相关案件时,应当结合案情,合理适用法律规定,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执行程序中迟延履行利息计算的依据
在执行程序中,迟延履行利息的计算依据主要有以下两类:
1. 法律规定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四条规定:“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已经届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债权人请求其承担迟延履行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该规定明确了债务人逾期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请求迟延履行利息。
2. 合同约定
合同约定也是迟延履行利息计算的依据。如果当事人在合同中对迟延履行利息的计算标准、计算起止时间等进行了明确约定,则该约定将具有优先适用性。
需要注意的是,迟延履行利息的计算应当符合以下原则:
合法性原则:迟延履行利息的计算标准不得违反法律规定或社会公序良俗。
公平性原则:迟延履行利息的数额应当公平合理,不得过高或过低。
确定性原则:迟延履行利息的计算方法应当明确,便于当事人理解和计算。
在实际执行中,法院通常会综合考虑法律规定、合同约定、当事人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确定迟延履行利息的计算方式。法院的裁定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按照法院裁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