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高于二分可以不用还吗?
在现实生活中,借贷关系较为普遍。而关于借贷的利息,法律上有明确规定。根据《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的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约定的利息,借款人可以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但最高不得超过年利率24%,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
因此,如果借款合同中约定的利息超过年利率24%,即“二分利息”,那么超出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借款人可以拒不偿还这部分利息。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对于超出年利率24%部分的利息,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这意味着,法院在审理借贷纠纷时,一般不会判决借款人偿还超过二分利息的部分。
但是,如果借款人在借款合同中约定有抵押物,那么超过二分利息的部分,在抵押物价值范围内仍需偿还。因为抵押权是对债务的一种担保,抵押权人享有优先受偿权。
利息高于二分利息的约定无效,但借款人仍需偿还二分利息以内的利息。如果借款合同中有抵押物的,超过二分利息的部分,在抵押物价值范围内仍需偿还。
利息超过两分算高利贷吗?
所谓高利贷,是指超出法律规定利率范围的贷款。在中国,法律规定的民间借贷利率上限为“年利率24%”,超过此利率即构成高利贷。
而“利息超过两分”这个说法,指的是民间借贷中的一种俗称。过去,民间借贷往往以“月息两分”作为利率标准,即年利率24%。因此,“利息超过两分”一般意味着利率超过年利率24%,属于高利贷范畴。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時代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变化,“月息两分”的标准已经不再普遍适用。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规范民间借贷利率的通知》中,明确规定民间借贷利率实行浮动。在正常经济情况下,民间借贷利率可以高于或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但不得超过年利率24%。
因此,仅仅根据“利息超过两分”这一说法,并不能直接判定是否构成高利贷。需要结合具体情况,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和民间借贷利率规定为准。如果借款利率超过年利率24%,则构成高利贷,受到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