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收得太高犯不犯法
利息是指借款人因借款而向贷款人支付的报酬,其收取是有法律规定的。
法律规定
我国《民法典》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四倍。超过此利率的部分无效。
违法后果
如果利息收取超过法定利率,则属于高利贷行为。高利贷不仅违反了法律规定,还可能导致以下后果:
贷款人可能面临刑事处罚,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
借款人可以主张利息无效,只返还本金。
相关合同可能被法院宣告无效。
如何保护自己
为了避免高利贷侵害,借款人应注意以下事项:
借款前了解清楚借贷利率,并确保不超过法定范围。
签订借款合同时,仔细阅读条款,明确利息收取方式。
保留借贷凭证,如借条、转账记录等。
如果发现利息过高,及时向司法机关举报或寻求法律援助。
利息收取过高属于违法行为。借款人应了解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发现利息过高,应及时举报或寻求法律帮助,避免遭受损失。
朋友之间借款收取高利息是否违法取决于具体情况:
违法情形:
如果借款人属于受法律保护的弱势群体,如未成年人、老弱病残者,而放贷人明知其身份,仍然收取过高的利息,则可能构成高利贷犯罪。
如果借贷双方约定利息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利息,或放贷人采取暴力、胁迫等手段强迫借款人支付过高利息,也属于高利贷行为。
不违法情形:
成年人之间自愿借贷,并协商约定合理的利息,且未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利息,则不违法。
朋友之间出于互相帮助,在借贷时收取少量利息,以弥补一定的风险和资金成本,也不构成高利贷。
注意: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明确,民事借贷的利率不得超过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否则,超出部分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
借款人应谨慎对待朋友之间的借贷行为,避免被高额利息压迫。如果存在违法行为,可向相关部门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