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计息周期长于一年时,有效年利率大于名义利率,这是由于利息复利的效应。
所谓名义利率,是指在计算利息时,只计算一次复利,即在计息周期结束后才将利息加入本金中计算。而有效年利率,是指在计算利息时,将每个计息期的利息在下一个计息期开始时加入本金中,进行多次复利计算。
当计息周期长于一年时,多次复利计算会使得利息的增长更为显著。这是因为,每次加入本金的利息都会在下一个计息期产生更多的利息,从而导致利息的指数级增长。因此,当计息周期越长,有效年利率与名义利率的差距也越大。
例如,假设某银行存款的名义利率为5%,计息周期为两年。则名义利率为 5% x 2 = 10%。如果采用有效年利率计算,则需要考虑复利效应。假设每半年计一次息,则一年内将产生两次复利。因此,有效年利率为:(1 + 5%/2)^2 - 1 = 10.25%。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当计息周期较长时,有效年利率会比名义利率高出不少。因此,在选择金融产品时,除了名义利率之外,还应该考虑有效年利率,以便对实际收益率有更准确的评估。
计息周期有效利率与利率周期有效利率的区别:
计息周期有效利率(AER)
定义:按复利计算的年度化利率,其中复利期为计息周期(通常为一年)。
计算公式:AER = (1 + APY/n)^n - 1
其中:APY 为年收益率,n 为复利次数(通常为 12)。
利率周期有效利率(APR)
定义:按年利率计算的年度化利率,其中复利期为一整年。
计算公式:APR = (1 + AER/m)^m - 1
其中:m 为复利次数(通常为 12)。
区别
复利期:AER 的复利期为计息周期(通常为一年),而 APR 的复利期为一整年。
计算方式:AER 使用复利公式,而 APR 使用年利率公式。
利率比较:在相同复利次数下,APR 通常比 AER 高,因为 APR 考虑了复利的全部影响。
适用场景:AER 通常用于比较不同计息周期或不同复利次数下的存款账户利率,而 APR 则用于比较不同年利率的贷款或其他金融产品利率。
示例
假设有一笔存款账户,年收益率 (APY) 为 3%,复利期为一年。
AER = (1 + 0.03/1)^1 - 1 = 0.03
APR = (1 + 0.03/12)^12 - 1 = 0.0304
因此,该账户的 APR 比 AER 高出 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