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清理的借贷方向
固定资产清理是指企业将不再使用的固定资产处置,并确认其处置收益或损失的过程。固定资产清理的借贷方向遵循以下原则:
清理收益入贷:出售固定资产或使用固定资产抵偿债务取得收益时,计入贷方。
清理损失入借:出售固定资产或使用固定资产抵偿债务发生损失时,计入借方。
清理费用入借:处置固定资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如拆除费、运输费等,计入借方。
具体会计处理:
1. 出售固定资产:
借: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
贷:固定资产
贷:累计折旧
借/贷:固定资产清理损益
2. 使用固定资产抵偿债务:
借:其他应付款
贷:固定资产
贷:累计折旧
借/贷:固定资产清理损益
3. 报废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清理损益
贷:固定资产
贷:累计折旧
注意事项:
固定资产的处置价格低于账面价值时,计提清理损失;高于账面价值时,确认清理收益。
固定资产清理损益反映在当期损益表中。
固定资产清理的费用在计算清理损失时直接从清理收益中扣除。
固定资产清理损失转销借方登记账户
当企业处置或清理固定资产时,如果其处置或清理价款低于账面价值,则会产生固定资产清理损失。该损失的处理涉及到借方登记账户的确定。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固定资产》的规定,固定资产清理损失应借记如下账户:
累计折旧(摊销)账户:借记相当于清理资产已提折旧(摊销)的金额,以冲销原提取的折旧(摊销)。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借记相当于清理资产已计提减值准备的金额,以冲销原计提的减值准备。
其他收入:借记相当于清理资产实际处置或清理价款高于账面价值的差额。
其他损失:借记相当于清理资产实际处置或清理价款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即固定资产清理损失。
上述借方登记账户的选择,主要是为了将清理损失相关的信息准确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以便于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通过对清理损失的合理处理,可以保证企业资产的真实性,避免会计信息失真。
结转固定资产清理时,可能转入的科目有:
1. 营业外收入:
- 出售固定资产取得的收益
- 罚款收入
- 捐赠收入
2. 营业外支出:
- 固定资产清理损失
- 营业外利息支出
- 诉讼费用
3. 其他应收款项:
- 出售固定资产的应收款项
- 罚款应收款项
4. 其他应付款项:
- 固定资产清理过程中产生的应付款项
- 罚款应付款项
5. 资本公积:
- 出售固定资产取得的收益,转入资本公积
- 固定资产清理损失,转入资本公积
6. 盈余公积:
- 出售固定资产取得的收益,转入盈余公积
- 固定资产清理损失,转入盈余公积
具体转入哪个科目,需要根据固定资产清理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会计政策进行判断。
固定资产清理的借贷方向
固定资产清理是指企业将不再使用的固定资产处置或报废的过程。在清理过程中涉及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该分录将已提折旧的固定资产价值从固定资产账户中冲销。
借:固定资产处置损益(或固定资产报废损失)
贷: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该分录记录固定资产的处置或报废损失。处置损益是指处置固定资产的实际收入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报废损失是指固定资产报废后产生的损失。
借:银行存款(其他资产)
贷:固定资产处置收入(其他收入)
该分录记录因固定资产处置而产生的收入。收入账户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如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
借:固定资产清理费用
贷:现金(应付账款)
该分录记录固定资产清理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如运输费、拆除费等。
注意:
如果处置固定资产产生收益,则借记“固定资产处置收入”账户。
如果清理固定资产时没有产生任何收益或产生损失,则借记“固定资产清理费用”账户。
固定资产报废的损失在所得税前列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