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的降息是指降低政策性利率。政策性利率包括: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LPR是商业银行向合格借款人发放贷款时参考的基准利率,可分为一年期和五年期两种。
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MLF是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中期资金,利率反映了央行的资金成本。
公开市场操作(OMO)利率:OMO是指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买卖国债等金融资产来调节市场流动性的操作,利率反映了央行的流动性管理取向。
当央行降息时,上述政策性利率都会相应降低。这将导致:
商业银行向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利率下降,从而降低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
债券市场利率下降,使政府和企业更容易借贷。
市场流动性增加,有利于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发展。
中国央行降息是降低政策性利率,包括LPR、MLF和OMO利率,以支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
央行再次"降息",但这次有点不一样。
历次降息多为向商业银行"发指令",这次则不同。央行将降息的主动权交给了商业银行,推出"向市场定价自律机制"。商业银行终于不再是"听话"的执行者,而是有了自主"定价"的空间。
这将带来哪些变化?
一、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更市场化
央行放权,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意味着贷款利率更能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当市场资金供过于求时,商业银行会降低贷款利率以吸引借款人;反之,则会提高贷款利率。
二、监管更灵活
过去,央行一刀切的降息政策可能并不适合所有商业银行。有些银行资金充裕,不需降息;有些银行则资金紧张,迫切需要降息。如今,商业银行有了自主定价权,监管也变得更灵活,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三、利率传导更直接
降息政策往往难以直接传导到实体经济,因为商业银行可能出于各种原因不执行降息。现在,商业银行有更大的自主权,央行的降息政策能更直接地作用于市场利率,进而影响实体经济。
四、金融市场更加开放
"向市场定价自律机制"的推出表明,中国金融市场正在走向更加开放和透明。央行淡出利率直接管制,为市场化定价创造了空间,有利于金融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定价并非"放任不管"。央行仍会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引导其合理定价,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9年8月20日发布消息,决定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继2018年10月以来央行第三次降准。
此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7000亿元,释放短期资金约1200亿元。央行表示,此次降准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分析人士认为,央行此次降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近期,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7月份工业企业利润下降,房地产市场遇冷。降准有利于向实体经济释放流动性,提振投资和消费信心。
对冲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降准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贸易摩擦带来的冲击。
利率市场化改革。降准有助于降低资金利率,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此次降准后,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4.85%下调至4.8%,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1.5%下调至1.45%。预计此次降准将带动市场利率进一步下行,刺激投资和消费,提振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