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征信不良记录保存几年?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征信业管理条例》,新版征信不良记录的保存期限有所调整:
连续36个月(3年)以上没有发生逾期还款,且没有违反其他信用规定,不良记录将被删除。
有明确还款计划并按计划还清欠款,不良记录将在不良结清之日起5年后删除。
其他情况,不良记录将保留7年。
原来,征信不良记录的保存期限为5年。新规延长了不良记录的保存期限,目的是为了更加真实地反映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提供更全面的数据。
注意:
上述保存期限仅适用于新版征信记录,即2022年1月1日及以后产生的征信记录。
2022年1月1日前产生的征信记录仍按原保存期限规定执行。
影响:
不良记录保存期限的延长,对于信用状况不佳的借款人来说,意味着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修复信用。因此,保持良好的信用习惯,及时还款,避免逾期,十分重要。
征信报告上不良记录存续时间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用记录的保存期限如下:
逾期还款记录:自还清欠款之日起保留5年。
呆账记录:自注销账户之日起保留5年。
被人民法院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自被执行人履行完毕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或者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保留5年。
信用卡透支且不归还:自欠款金额确认为呆账之日起保留5年。
其他不良记录:自形成之日起保留5年。
需要注意的是,不良信用记录的保存期限从记录形成之日起计算,而不是从违约或逾期时间计算。因此,即使借款人已经还清欠款或注销了账户,不良记录仍然会保留一段时间。
在不良记录保存期间内,借款人可能会受到以下影响:
申请贷款或信用卡时,银行会审查征信报告,不良记录会降低贷款或信用卡的审批通过率。
获得贷款或信用卡后,不良记录可能会影响贷款利率或信用卡额度。
购买高价值商品或服务时,一些商家可能会要求查询征信报告,不良记录可能会影响交易的顺利进行。
因此,借款人应及时归还欠款,避免产生不良信用记录。如果已经产生不良记录,则应努力改善信用状况,以便在不良记录保存期限到期后,信用报告恢复良好。
近年来,央行对个人征信记录的保存期限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最新规定如下:
1. 信用不良记录的保存期限
逾期未还贷记录:自逾期之日起5年;
贷后多次催收记录:自催收之日起5年;
呆账记录:自呆账核销之日起5年;
呆账核销后的欠款清偿记录:自清偿之日起5年。
2. 取消部分负面记录
征信系统将不再保留因借款人非主观故意导致的逾期记录,如银行系统故障、征信系统错误等。
取消因非金融机构消费产生的逾期记录,如水电费、燃气费等。
3. 征信修复
借款人可以通过按时还款、保持良好的信贷行为来修复征信记录。
借款人也可以向征信机构申请更正有误的征信信息。
这些调整旨在平衡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需求和借款人的隐私保护。新的规定有助于更合理地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同时也能让借款人在一定时间内修复其征信记录,为其未来信贷申请创造机会。
新版征信不良记录保存期限延长至5年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征信业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将个人不良信息保存期限由现在的5年延长至8年。这一规定引发了广泛关注。
此前,我国个人征信不良记录的保存期限为5年,即从不良行为或事件终止之日起计算,超过5年的不良记录将从个人征信报告中删除。新规将不良记录保存期限延长至8年,意味着不良记录对个人信用的影响将更持久。
业内人士认为,延长不良记录保存期限有利于金融机构更加全面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不良记录是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重要指标,延长保存期限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准确地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信用品质,从而降低信贷风险。
同时,延长不良记录保存期限也有助于促进个人信用体系的完善。个人不良记录是个人信用行为的记录,保存更长时间有助于建立更加完善的个人信用档案,提升个人信贷意识,促进社会诚信建设。
需要注意的是,新规并非一刀切地延长所有不良记录的保存期限。对于部分情节轻微、影响较小的不良记录,仍然可以按照现行规定5年后删除。新规还增加了异议处理机制,个人可以对征信报告中的不良记录提出异议,要求征信机构核实更正。
总体来看,新版征信不良记录保存期限的延长有利于金融机构更好地评估信贷风险,完善个人信用体系,促进社会诚信建设。同时,异议处理机制的完善也保障了个人权益,确保征信信息的准确性和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