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禁止下列民间借贷行为,此类行为不受法律保护:
一、高利贷借贷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借款不予保护。
二、赌博借贷
用于赌博的借款,无论胜负,债务均不成立。
三、欺诈借贷
一方通过欺诈手段骗取另一方借款,因欺诈产生的债务不成立。
四、显失公平借贷
一方利用另一方的急迫需要或缺乏经验,以显失公平的条件提供借款,借款人有权请求法院减少或免除债务。
五、违法借贷
借款用于违法活动,如贩毒、洗钱,此类借款合同无效。
六、未成年人借贷
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借贷活动,除依法获得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外,此类借贷行为无效。
七、精神病患者借贷
精神病患者因精神障碍不能辨认自己行为时所欠债务,债务不成立。
八、受胁迫借贷
一方受到暴力或胁迫,被迫借款,此类借款合同无效。
九、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借贷
借款用于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如资助恐怖活动,此类借款合同无效。
民间借贷行为不受法律保护的案件类型
民间借贷行为不受法律保护,是指借贷双方未办理合法、有效的借贷合同,导致借款人无法取得合法权益保障的案件类型。具体而言,不受法律保护的案件主要包括:
1. 超过法律保护范围的利息
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民间借贷的利息不得超过年利率24%。超过此利率的利息部分不受法律保护,借款人无需偿还。
2. 非法目的的借贷
为了违法犯罪活动而借贷的行为,如赌博、走私等,不受法律保护。借款人有权拒绝偿还此类借款。
3. 缺乏合法借贷主体
借贷双方均不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或法人,或者借贷主体不具备合法借贷资格,如未成年人、精神障碍患者、企业超经营范围借贷等,不受法律保护。
4. 违反强制性法律规定的借贷
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借贷行为,如借贷用于购买房屋首付、借贷用于赌博等,不受法律保护。
5. 无合法借贷合同
借贷双方未签订书面、有效的借贷合同,或者合同内容违反法律规定,如合同条款不清晰、签名不一致等,不受法律保护。
因此,在进行民间借贷活动时,务必谨慎行事,签订合法、有效的借贷合同,避免发生不受法律保护的借贷纠纷。
民间借贷是否受法律保护,取决于借贷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以下为不受法律保护的情形:
1. 高利贷
超过法定利息的借贷行为属于高利贷,不受法律保护。出借人有权收回本金,但无权要求支付超过法定利息的部分。
2. 无合法凭证
民间借贷必须有书面借条或其他合法凭证,否则无法得到法律支持。口头借贷难以举证,法院一般不会予以认定。
3. 博彩借贷
用于赌博的借贷属于违法行为,不受法律保护。即便借款人欠债,出借人也无权主张。
4. 非法经营借贷
用于非法经营的借贷,比如洗钱、走私等,因违反法律,不受法律保护。
5. 严重违背公序良俗
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借贷,比如借钱用于犯罪、伤害他人等,同样不受法律保护。
需要注意的是,民间借贷是否受法律保护,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借贷双方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以保障自身权益。
2021民间借贷不受理
基于现行法律法规,从2021年1月1日起,民间借贷纠纷将不再被法院受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民间借贷纠纷应通过仲裁或调解等方式解决。
法院不受理民间借贷案件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民间借贷缺乏监管:民间借贷往往是在私下进行,缺乏规范和监管,容易产生纠纷。
利息过高:民间借贷的利息往往高出法定利率,甚至存在高利贷问题。
证据不足:民间借贷通常缺乏书面合同或其他证据,这给法院的审判和执行带来困难。
为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解决民间借贷纠纷,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
鼓励仲裁和调解:当事人可以通过仲裁机构或调解组织解决纠纷。
设立民间借贷法庭:部分地区设立了专门处理民间借贷纠纷的法院,加强对该类纠纷的管理和调解。
加强普法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宣传民间借贷的法律风险,引导当事人合法借贷。
因此,从2021年1月1日起,民间借贷纠纷将不再被法院受理。当事人应通过仲裁或调解等方式解决纠纷,并注意合法借贷,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