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期最新立案标准为三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08条第1款,对于追诉期为不满十年的犯罪,应当在犯罪行为发生之日起十年以内追诉。逾期未追诉的,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因此,逾期最新立案标准为三年,超出此期限,公安机关将不再立案侦查。
但对于以下情形,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结束之日起计算:
1. 犯罪分子在犯罪后逃匿或者在境外的;
2. 被害人在发现犯罪时,因客观原因不能报案或者告发的;
3. 犯罪证据在犯罪后才发现的。
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犯罪,法律另有规定追诉期限的,从其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规定,对于有组织犯罪,追诉期限为二十年。
需要注意的是,逾期立案标准只是公安机关立案的标准,并不代表犯罪行为不会受到惩罚。在逾期立案后,被害人仍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犯罪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逾期最新立案标准是什么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追索劳动报酬犯罪案件的指导意见》的规定,逾期未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达到以下标准,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
一般标准:逾期三个月以上,且数额达到一千元以上。
恶劣情节标准:
逾期六个月以上,且数额达到二千元以上。
劳动者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后,单位未及时支付劳动报酬的。
单位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故意转移财产、隐藏收入等逃避支付劳动报酬的恶劣行为的。
需要注意的是,公诉时效为自犯罪行为发生之日起三年。因此,如果逾期未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超过三年,检察机关将不再予以立案。
劳动者遇到逾期未支付劳动报酬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维权途径:
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举报。
向工会求助。
向人民法院提起劳动仲裁。
经协商协商不成后,向公安机关报案。
提醒劳动者,维权时应收集保留相关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条、工作记录等。同时,应注意保存相关聊天记录或通话录音,作为证据使用。
逾期起诉的立案标准
逾期起诉,是指在法定期限内未提起诉讼,而经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在法定期限后受理并审理案件的行为。为了规范逾期起诉的审查立案,法律对逾期起诉的立案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
一、有正当理由
当事人逾期起诉的,应当提供有正当理由。正当理由包括:
1. 不可抗力,如自然灾害、战争等。
2. 诉讼障碍,如法院错误不予受理、被告下落不明。
3. 非当事人主观能动行为导致,如因律师过失耽误起诉时间。
二、法律另有规定
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况下,当事人逾期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法律规定审查立案。例如:《合同法》规定,追索权时效期间为三年,当事人在时效期间内未提起诉讼,则丧失起诉权。
三、符合受案范围
逾期起诉的案件,必须符合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即案件属于人民法院的管辖范围,且案件没有其他无法受理的情形,如当事人身份不适格、案件已终结等。
四、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当事人的逾期起诉,不应损害他人合法权益。例如,当事人逾期起诉侵权责任诉讼,导致被告提出超过诉讼时效的抗辩,法院则不予受理。
五、确有证据证明
当事人主张存在正当理由,应当提供证据证明。证据可以是书面材料、证人证言等,证明理由真实存在且符合立案标准。
当事人逾期起诉,只有符合正当理由、法律另有规定、符合受案范围、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确有证据证明等立案标准,人民法院才会受理并审理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