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费用计入借方还是贷方?
研发费用是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技术的活动而发生的费用。根据会计准则,研发费用一般计入资产负债表的借方,具体而言:
开发阶段(技术上可行、商业上可行的):研发费用直接计入无形资产——研发支出。
研究阶段(技术上可行性尚未明确):研发费用暂记入当期损益,待技术上可行时再转入研发支出。
将研发费用计入借方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体现投资属性:研发费用是企业对未来收益的投资,就像固定资产一样具有长期收益性。
资产化符合谨慎性原则:在研发支出尚未形成具体收益时,暂记入资产负债表有助于反映企业真实财务状况。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研发费用发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则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因为此时研发费用已不再具备投资属性。
在具体会计处理中,研发费用的借方账户一般为“研发支出”科目,贷方账户根据实际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
借:研发支出
贷:应付账款
(供应商的研发费用结算)
借:研发支出
贷:银行存款
(自有资金投入研发)
研发费用会计处理:
研发费用在会计处理上属于资产,因此计入借方。
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研发费用可分为两类:
研发支出(研发成本): 直接与研发活动相关的费用,如人员工资、材料和设备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表,不可资本化。
研发改良(研发改进): 对现有产品或工艺进行改良的费用,可资本化至资产负债表,分期摊销至损益表。
研发费用的资本化条件:
满足技术的可行性、商业可行性、经济可行性。
可明确界定技术内容,与现有技术有显著区别。
可预计未来会产生可确认的经济利益。
当研发费用满足上述资本化条件时,则计入无形资产科目,并在未来通过摊销方式费用化。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研发费用都可资本化。例如,为研发项目进行的市场调研、广告宣传及职工培训费用等,不得资本化。
因此,研发费用根据其性质,可以选择计入借方(资产)或贷方(费用)。
研发费用通常记录在资产负债表的无形资产科目下。研发开支的资本化符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美国公认会计准则(US GAAP),因为这些准则将研发视为未来经济利益的来源。
根据IFRS第38号准则,只有当研发项目满足以下条件时,才能将其资本化:
可识别 - 项目有明确的业务计划和技术可行性。
技术可行性 - 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未来经济利益 - 项目预计将创造可识别的未来现金流。
符合这些标准的研发开支将入账为无形资产,并在未来的期间内摊销。摊销期通常为项目预计经济寿命的较短期限。
与研发相关的其他费用,例如行政费用和间接费用,通常计为当期费用。这些费用不符合资本化标准,因为它不能直接归因于未来经济利益的创造。
将研发费用记录为无形资产的好处包括:
资产负债表上资产的价值增加。
摊销费用可以与未来的收入相匹配,从而平滑收益。
支持财务模型,让利益相关者更清楚地了解公司的研发投资。
需要注意的是,研发费用资本化的会计处理可能会因司法管辖区和具体项目而异。因此,在做出资本化决策之前,咨询合格的会计师或财务顾问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