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贷款利率分为法定利率和约定利率。
法定利率
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市场情况和经济形势定期设定,目前为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4.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1.50%。
约定利率
在法定利率范围内,借款人与贷款人可以自行约定。约定利率高于法定利率的,称为加息;低于法定利率的,称为减息。
合法的利率范围
借款人与贷款人约定的利率,不得超过法定利率的四倍。即:
一年期贷款利率不得超过:4.35% × 4 = 17.40%
一年期存款利率不得低于:1.50% ÷ 4 = 0.375%
超过法定利率四倍的利率
超过法定利率四倍的利率属于高利贷,受法律禁止。
后果
如果借贷双方约定高于法定利率四倍的利率,则:
借款人可拒不还款,并要求贷款人返还已支付的利息。
贷款人故意收取高利息的,还可能构成犯罪,追究刑事责任。
因此,在借贷时,借款人应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并根据自身的还款能力,选择合适的贷款利率,避免落入高利贷陷阱。
在我国,国家对利息的合法性规定主要体现为《民法典》的相关条款。
根据《民法典》第680条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的四倍。超出此利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按照实际借款金额计算利息。
因此,在我国,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的四倍就是合法的利息上限。超过这一上限的利息约定为无效,借款人仅需按照实际借款金额计算利息。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类型的贷款,国家规定的合法利息上限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对于小额贷款公司,其发放贷款的年利率不得超过36%;而对于民间借贷,年利率不得超过24%。
借款人在借款前应充分了解国家关于利息的合法性规定,避免陷入高利贷陷阱。若遭遇高利贷,应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