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借款能收利息吗?
在个人借贷中,出借人是否能收取利息一直是争议的话题。我国《民法典》对此有明确规定: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双方没有约定利息的,视为不支付利息。
这意味着,如果借款人和出借人在借款合同时没有明确约定利息,则出借人无权要求借款人支付利息。
但是,以下情况除外:
有惯例的:若在当地存在民间借贷收取利息的惯例,即使借款人和出借人没有约定利息,出借人仍可按照惯例收取利息。
有担保的:如果借款人提供了担保,如抵押或质押,出借人有权按照担保合同约定收取利息。
迟延履行:如果借款人逾期还款,出借人有权按照《民法典》规定要求借款人支付逾期利息。
需要注意的是,出借人收取的利息不能超过国家规定的利率上限。如果出借人收取的利息超过利率上限,则借款人有权要求出借人返还超出部分的利息。
个人借款是否能收取利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只有符合法律规定或有约定或惯例的情况下出借人才能收取利息。借款人和出借人在借贷时应明确约定利息条款,避免发生纠纷。
个人借款利息上限(2024年)
个人借款利息上限是一个重要的法律规定,旨在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根据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个人借款利息上限为年利率36%。
超过该上限的利息属于高利贷,受到法律的禁止。出借人向借款人收取高于36%年利率的利息,将构成违法行为。借款人有权拒绝支付超出利息上限的部分,并要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出部分。
《民法典》还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36%年利率。超出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
对于个人之间的借款,当事人双方可以自由协商利息。但如果利息约定超过36%年利率,则超过部分无效。借款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超过部分无效,并要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出部分。
对于金融机构发放的个人贷款,贷款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四倍。超过部分无效。
个人借款利息上限为年利率36%。超出该上限的利息属于高利贷,受到法律的禁止。借款人应谨慎借款,避免陷入高利贷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