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约定利息,有规律的予以支持
在借贷关系中,关于利息的约定形式,法律规定较为宽泛。口头约定利息,只要有证据证明当事人之间有此约定,法院一般会予以支持。
证据形式
口头约定利息,需要有证据予以证明。常见的证据形式包括:
证人证言:证人可以出庭证明当事人之间的利息约定。
短信、微信记录:当事人之间的短信、微信聊天记录,可以作为约定利息的证据。
录音:当事人之间的通话录音,也可以作为约定利息的证据。
利息约定要合理
口头约定利息,不能违反法律规定。根据《合同法》规定,借贷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超出此限度的利息约定,法院不予支持。
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
约定利息时,应当没有欺诈、胁迫等情形。如果存在欺诈、胁迫,借款人可以主张撤销或变更利息约定。
有规律的予以支持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对口头约定利息的证据要求相对严格,但只要有证据证明当事人之间有约定利息,而且利息约定合理、没有欺诈、胁迫等情形,法院一般会予以支持。
例如,在广东省高院(2017)粤民商终字第685号民事判决书中,法院支持了借贷双方口头约定利息的效力,理由是借款人承认其与出借人有过约定利息的事实,且所约定利息并未超过法定利率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口头约定利息的举证责任由主张利息一方承担。因此,在借贷时,建议当事人尽量采用书面形式约定利息,以避免纠纷。
口头约定利息,有规律的予以支持
在借贷纠纷中,当事人对于利息的约定,一般情况下以书面形式体现。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口头约定利息的情形。对于口头约定利息的效力,法律和司法解释并未明确规定,但最高人民法院在相关案例中形成了“有规律的予以支持”的原则。
所谓“有规律的予以支持”,是指在以下情况下,法院对口头约定利息予以支持:
1. 借贷双方存在长期的合作关系,且此前有按照口头约定支付利息的惯例。
2. 借款人自借款之日起按期向出借人支付利息,且支付利息的数额、时间具有规律性。
3. 借贷双方对利息的约定在借款合同中虽未明确载明,但双方对利息的数额、支付方式等事项存在明确一致的意见。
在实践中,法院对口头约定利息予以支持,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 维护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之间形成的口头约定,虽然缺乏书面凭证,但同样具有法律约束力。
2. 保护出借人的合法权益。在借贷双方存在长期合作关系且有按惯例支付利息的情况下,认可口头约定利息有助于保护出借人的合法收益。
3. 避免诉讼程序过于繁琐。如果要求当事人对口头约定利息提供书面证据,将增加诉讼成本和时间。
需要指出的是,口头约定利息的效力受限于法律对利息上限的规定。根据《合同法》,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年利率24%,超过部分无效。因此,即使当事人有口头约定利息,但约定的利息超过法定上限,仍然不能得到法院的支持。
口头约定工资,老板不承认是常见的劳动纠纷问题。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留下证据:
尽量保留口头约定工资的证据,如短信、录音、电子邮件等。
如果有目击者,请他们提供书面证明。
沟通协商:
与老板再次沟通,明确提出口头约定的工资。
保持冷静和礼貌,提供证据支持您的主张。
尝试协商,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诉:
如果沟通协商无效,可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诉。
提交申诉书,提供证据和相关材料。
仲裁机构将调查取证,作出裁决。
提起诉讼:
若仲裁裁决不满意,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诉讼程序较为复杂,需聘请律师代理。
胜诉后,法院会判决老板支付欠款和相关赔偿。
需要注意:
口头约定工资缺乏书面合同的约束力,维权难度较大。
收集证据和协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如果协商和申诉无效,诉讼是最后手段,费用较高,耗时较长。
当口头约定对方拒不承认,且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维护自身权利会面临一定的困难。以下提供一些建议:
1. 尝试沟通和协商:
与对方沟通,重申约定的内容,并表明您有履行合约的意愿。尝试通过友好协商解决问题,避免直接对立。
2. 搜集间接证据:
虽然您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约定内容,但您可尝试搜集间接证据来支持您的主张,例如:
与约定相关方的短信或邮件记录
知情人证词
履行合约的准备或行动记录
3. 寻求第三方协助:
如果您无法自行解决问题,可以考虑寻求第三方协助,例如:
调解机构:调解员可以协助双方沟通和协商,达成协议。
行业协会:某些行业协会会提供纠纷调解服务。
律师:律师可以提供法律建议,帮助您评估案件,制定应对策略。
4. 诉讼:
如果其他方式无法解决问题,您可能需要考虑诉讼。但需要注意,诉讼成本和时间较长,且需要有较强的证据基础。
5. 吸取教训:
在未来,建议您尽量避免仅凭口头约定进行重要交易。应尽量达成书面协议,并妥善保存证据,以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