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新规发布,严管互联网金融平台
近日,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了商业银行需严格落实“审慎经营、风险管理、合规发展”要求,加强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切实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通知》指出,商业银行应严格执行贷款审批要求,对借款人全面评估、有效审查,防止过度授信和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股市等领域。商业银行不得向借款人提供无还本续贷、展期、垫款等形式变相展期的服务。
关于个人贷款,《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用途进行合理审查,防止消费贷款违规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商业银行应严格执行个人贷款用途限制,禁止向借款人发放用于购房、炒股、购买理财产品等用途的贷款。
《通知》还强调,商业银行不得与非银机构联合发放互联网贷款,切断资金掮客链条。商业银行应加强与非银机构合作管理,不得将互联网贷款业务委托给非银机构或第三方平台。
此次借贷新规的发布,旨在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商业银行应严格遵守监管要求,完善业务流程,切实落实相关规定,确保互联网贷款业务健康发展。
借贷新规 2020.7.1 起施行
2020年7月1日起,《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施行,对借贷业务做出了一系列新规定。
贷款用途限制:
《通知》明确禁止金融机构发放用于以下用途的贷款:
投机炒房、炒股、炒期货等非生产性投资
购买不动产等非自住用途
偿还信贷、支付利息等金融负债
偿还赌债、高利贷等非法债务
贷款发放条件:
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需要严格审查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包括收入来源、偿债能力、信用记录等。同时,需要明确贷款用途,并要求借款人出具相应证明材料。
贷款利率调整:
《通知》规定,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1.5倍。对于存在高风险的借款人,金融机构可以适当上浮利率,但不得超过基准利率的2倍。
逾期催收:
《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建立完善的逾期催收机制,及时提醒借款人按时还款。对于逾期超过一定期限的借款人,金融机构可以采取措施,例如:
冻结借款人的银行账户
限制借款人出境
提起诉讼
《通知》的施行旨在规范借贷市场秩序,防范金融风险,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借款人应遵守新规定,合理借贷,按时还款,避免因违规借贷而造成不良后果。
2021 年借贷法律法规新规
为规范借贷市场,保障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2021 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法律法规。
1. 加强对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
要求网络借贷平台必须经过监管部门的备案,未经备案的平台不得从事借贷业务。
规定网络借贷平台必须向借款人充分披露借贷信息,不得隐瞒或欺骗。
限制网络借贷平台的贷款利率,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上限。
2. 完善借贷合同管理
明确借贷合同必须书面订立,并载明借款金额、利率、还款方式等重要内容。
禁止以格式条款或者其他不公平的方式向借款人转嫁风险或免除自身责任。
要求贷款机构在放贷前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行评估,不得向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借款人发放贷款。
3. 加强对高利贷的打击
明确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上限,超过上限的部分无效。
禁止暴力催收和非法手段讨债。
建立高利贷黑名单制度,将高利贷犯罪分子列入黑名单,限制其从事相关金融活动。
4. 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
规定借款人有权提前还款,并要求贷款机构收取合理的提前还款费用。
限制贷款机构收取滞纳金,不得超过逾期利息的 2 倍。
保障借款人进行信贷投诉和诉讼的权利。
这些新规的出台,旨在规范借贷市场,保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借款人应谨慎借款,避免陷入高利贷陷阱。贷款机构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杜绝违法行为。
2020年,中国出台了新的民间借贷法规,旨在规范民间借贷市场,保障债权债务双方的合法权益。
新法规明确了民间借贷利率上限,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的四倍。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同时,新法规规定,民间借贷合同中约定的利息超过年利率24%的,都属于高利贷,借款人有权拒绝支付超出部分的利息。
新法规还对民间借贷的借款期限、借款用途、担保方式等方面作出了规定。借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年,最长不得超过十年。借款用途必须合法,不得用于违法犯罪活动。担保方式可以是抵押、质押、保证等多种形式。
新法规的实施将有效抑制民间借贷中的高利贷现象,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民间借贷市场将更加规范和健康,有助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