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房贷的起源
上海房贷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末。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对个人住房建设贷款管理的通知》,正式允许个人向银行申请住房贷款。
199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发展和改革住房制度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以公积金住房贷款为主的住房金融体系。同年,上海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成立,标志着上海房贷制度的正式建立。
1992年,上海市商业银行开始试点发行住房抵押贷款,进一步丰富了上海房贷市场。1993年,上海房改全面推行,房贷成为购房者主要的资金来源。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上海的房贷市场已日趋成熟。目前,上海市住房公积金贷款和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并存,为购房者提供了多种选择。上海房贷的平均利率也随着市场变化而不断调整,以满足购房者的需求。
2020年上海房贷政策
为稳定房地产市场,2020年,上海市出台了一系列房贷政策调整。
首付比例调整
对非本市户籍家庭购买首套房,首付比例由之前的35%提高至40%。对非本市户籍家庭购买第二套及以上住房,首付比例维持70%不变。
房贷利率下调
央行多次下调五年期及以上LPR(贷款基础利率),带动上海房贷利率下行。截至2020年底,首套房贷款利率平均为4.85%,二套房贷款利率平均为5.25%。
限贷政策不变
上海仍执行限贷政策,家庭名下有2套及以上贷款记录的,不得再购买住房。
商品房认定标准提高
为加强对商品房的认定,上海提高了认定标准。非毛坯房要求达到相关装修标准,具备居住条件。
其他补充措施
上海还出台了其他配套措施,包括加强信贷管理、规范房贷中介行为等。
这些政策调整旨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抑制投机炒房行为,保障刚需购房者的利益。
2021年上海房贷新政
2021年,上海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房贷政策,对购房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付比例提高
对于购买首套房的购房者,首付比例从原来的25%提高到35%。对于购买第二套及以上住房的购房者,首付比例从40%提高到50%。
贷款利率上浮
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与存量贷款利率一致的贷款基础利率,并上浮10%至30%。这意味着购房者的贷款利率将比之前有所提高。
认房又认贷
上海实施“认房又认贷”的政策,即在审核贷款额度时,不仅考虑借款人名下的住房情况,还考虑其配偶名下的住房情况。这使得部分购房者难以获得贷款或贷款额度减少。
差别化信贷政策
上海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住房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对于位于郊区的住宅和非住宅,贷款首付比例和利率水平有所降低。对于商业贷款购房者,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这些新政通过提高首付比例、上浮贷款利率和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旨在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购房者在申请房贷时,需要充分了解这些新政,做好资金准备并合理规划购房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