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绿色信贷“两个不低于”监管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为了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提出了“两个不低于”的监管目标。该目标要求:
绿色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
绿色信贷余额不低于各项贷款余额增量。
这些目标旨在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绿色产业的贷款,支持绿色转型。
绿色信贷是指用于支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贷款。包括:
可再生能源项目
节能改造项目
污染防治项目
“两个不低于”监管目标的实施有利于:
促进绿色金融发展,加大对绿色产业的资金支持。
鼓励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减少环境污染。
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落实监管目标,商业银行应采取以下措施:
提高绿色信贷意识,建立绿色信贷审批流程。
与绿色产业机构合作,寻找优质的绿色信贷项目。
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满足企业绿色融资需求。
通过积极响应人民银行的绿色信贷监管目标,商业银行可以发挥金融杠杆作用,推动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9年印发了《绿色信贷标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旨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产业的信贷支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该目录明确了符合绿色信贷标准的绿色产业范围,主要包括:
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清洁能源利用和节能技术推广。
绿色交通:公共交通、电动汽车和绿色物流。
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材料、绿色建筑设计和运行管理。
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工艺、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
环境保护: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防治和固体废弃物处理。
气候变化应对:碳减排技术、清洁发展机制和气候变化适应措施。
金融机构在提供信贷支持时,应遵循该目录的要求,优先向符合绿色信贷标准的绿色产业项目提供融资。通过加大绿色信贷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绿色领域,有助于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人民银行绿色信贷“两个不低于”监管目标
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促进气候变化应对,中国人民银行于2022年出台绿色信贷“两个不低于”监管目标。该目标要求:
1. 绿色信贷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
金融机构新增的绿色信贷规模应与新增的各项贷款规模保持同步或更高,以确保绿色信贷在总体信贷投放中的占比不断提高。
2. 绿色信贷占比较不低于绿色产业投资占比:
金融机构发放的绿色信贷余额应占绿色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余额的比例不低于一定门槛,目前设定为20%以上。该目标旨在引导资金流向符合绿色标准的产业和项目。
“两个不低于”监管目标具有以下意义:
促进绿色信贷发展,支持绿色产业转型。
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
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发挥金融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为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人民银行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
加强绿色信贷政策指导,明确绿色信贷认定标准。
建立绿色信贷统计监测体系,跟踪信贷投向和环境效益。
加大对绿色金融创新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绿色金融产品。
适时调整监管政策,确保“两个不低于”目标持续有效。
“两个不低于”监管目标的实施,将进一步发挥金融杠杆作用,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贡献。
人民银行为推动金融机构加快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于2021年印发的《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金融支持的通知》中明确,到2025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较2020年末增速不低于30%,且高于各项贷款余额增速。
对于上市银行,大部分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已达到不低于30%的目标,甚至有部分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较2020年末增速超过40%。招商银行2022年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增长45.66%,为2.19万亿元。光大银行2022年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增长46.88%,达到1.169万亿元。浦发银行2022年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增长40.6%,达到1.35万亿元。
除了上市银行,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增速也超过30%。例如,宁波银行2022年绿色信贷余额较上年增长43.76%,达到7046.49亿元;成都银行2022年绿色信贷余额较上年增长40.13%,达到1417.21亿元。
总体而言,银行机构普遍重视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积极对接绿色产业投融资需求,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推动下,绿色信贷持续快速增长,有力支持了绿色产业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