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规定个人借款利息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有关个人借款的利息规定如下:
法定利息
借款合同没有约定利息的,视为没有利息。
借款合同约定的利息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无效。
借款利率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银行同类贷款利率计算。
逾期利息
借款人逾期还款的,应当按照逾期金额和逾期天数计算利息。
逾期利息不得超过法定利率的四倍。
逾期利息应当以书面形式明确约定。
特别规定
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不特定对象提供借款,出借利率超过36%,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超过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典》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网络借贷平台向借款人收取的利息等费用不得超过24%的年利率。
需要注意的是,民法典对个人借款利息的规定并非强制性规定,当事人可以协商约定不同的利率。但约定利率不得超过法律规定的上限,否则无效。
《民法典》明确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禁止出借人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否则将构成违法行为。
这种规定旨在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出借人以各种名义巧取豪夺。在实践中,有些出借人为了规避监管,往往以“手续费”“服务费”等名义,预先从本金中扣除利息。这种做法不仅违反了《民法典》,还侵害了借款人的利益。
《民法典》的严厉规定,对净化借款市场、规范借贷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明确了出借人的法律责任,防止出借人违法牟利。另一方面,它也保障了借款人的权益,使其免受不法侵害。
如果借款人遭遇出借人预先扣除利息的情形,可以依法维权。借款人可以向有关监管部门投诉举报,也可以通过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民法典》的规定,彰显了国家对诚实守信和公平交易的重视。相信随着《民法典》的深入贯彻落实,借款市场将更加规范和有序,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将得到充分保障。
民法典规定个人借款利息要交税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的规定,借款人按照借款合同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对于个人借款,利息收入是否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
1. 符合免征条件
以下几种情况下的个人借款利息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借款期限在一年以内,且借款利息收入不超过20,000元。
借款期限虽超过一年,但借款利息收入不超过8万元。
借款用于生产经营或者房屋租赁,且借款利息收入不超过100万元。
2. 超过免征条件
如果个人借款利息收入超过上述免征条件,则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税率为:
利息收入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税率为20%。
利息收入超过100万元的部分,税率为25%。
如何缴纳
个人借款利息收入的纳税义务人负有主动申报纳税的义务。纳税人需要在每年5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向税务机关申报个人所得税。纳税时,需填写《个人所得税申报表(自然人)》并附相关佐证材料,如借款合同、收款凭证等。
综上,民法典规定个人借款利息收入是否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取决于利息收入的金额以及用途等具体情况。符合免征条件的免税,超过免征条件的按照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规定,借款的利率不得超过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年利率。对于超过年利率的,借款人可以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利息,对于尚未支付的利息,可以不予支付。
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年利率,通常称为法定利率。法定利率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利率;
经国务院或其授权部门批准的利率。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为: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 3.65%;
五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 4.30%;
以上贷款基准利率自 2023 年 12 月 20 日起执行。
借贷双方也可以约定利率,但约定利率不得超过前述的法定利率。如果约定利率超过法定利率,则超出部分的利息无效。
需要注意的是,借款利息包括利息、罚息、复利等各种形式的利息。因此,借款人在签订借款合同时,应仔细了解借贷双方的约定利率,避免超出法定利率而引发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