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房合同作假贷款20万,犯法吗?
购房合同作假贷款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根据《刑法》第191条规定,明知自己不符合贷款条件,骗取银行贷款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购房过程中,购房人与开发商签订购房合同,并向银行申请贷款。如果购房人提供虚假材料,故意夸大收入或资产规模,以骗取银行贷款,则构成合同诈骗罪。
具体到贷款20万的情形,根据刑法的规定,金额达到10万元以上就属于情节严重,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此,购房合同作假贷款20万,已达到刑法规定的情节严重的程度,属于严重犯罪行为。
购房合同作假贷款不仅是一种违法行为,还可能对购房人造成严重后果。一旦被银行发现,购房人不仅要承担刑事责任,还要偿还贷款并支付高额利息。购房合同作假的行为也会影响购房人的信用记录,对以后的贷款申请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购房人不要抱有侥幸心理,通过作假购房合同骗取银行贷款。一旦被发现,将面临法律的严惩。
购房合同作假贷款20万,犯法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购房合同作假贷款是违法的行为,属于诈骗罪。根据《刑法》第266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购房合同作假贷款的情况下,借款人通过虚构或隐瞒事实,骗取贷款机构的贷款,数额达到20万元,属于数额较大,将面临刑事处罚。
处理方式:
一旦涉嫌购房合同作假贷款,将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在侦查过程中,公安机关会收集证据,包括购房合同、贷款申请材料、银行流水等。如果证据确凿,犯罪事实成立,则会移交检察院提起公诉。
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将根据具体情况,对被告人进行量刑。量刑的因素包括犯罪数额、犯罪情节、被告人的悔罪态度等。
如果被告人认罪悔罪,积极退赔贷款,法院可能会酌情从轻处罚。但即使如此,也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可能面临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因此,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通过购房合同作假贷款来骗取钱财。这不仅损害了自身利益,也破坏了金融秩序,最终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购房合同造假贷款20万,犯法判几年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购房合同造假贷款20万属于刑事犯罪行为,具体量刑根据情节轻重而定。
一、情节较轻
如果造假金额较小,且没有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属于情节较轻。根据《刑法》第175条之二的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二、情节严重
如果造假金额较大,或者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属于情节严重。根据《刑法》第175条之一的规定,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三、情节特别严重
如果造假金额特别巨大,或者造成了特别严重的经济损失,属于情节特别严重。根据《刑法》第175条之二的规定,处七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四、量刑考虑因素
量刑时,法院会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造假金额
造成经济损失的程度
主观恶性程度
是否有自首、立功等从轻情节
五、其他法律后果
除了刑事处罚外,造假贷款者还可能面临以下法律后果:
被银行列入黑名单,影响个人信用
房屋可能会被法院强制执行
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用假的购房合同骗取借款算诈骗罪吗
使用虚假购房合同骗取借款的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认定。
判断行为人是否构成诈骗罪,需要具备以下要件:
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
骗取他人财物。
在使用虚假购房合同骗取借款的情形中,行为人往往是以购买房屋为由,出示虚假的购房合同,从而骗取他人的借款。这种行为符合诈骗罪的基本要件:
行为人意图非法占有借款,供自己使用;
行为人虚构了购房的事实,或者隐瞒了购房合同的虚假性;
行为人通过以上方式骗取了他人的借款。
因此,如果行为人以购买房屋为由使用虚假的购房合同骗取借款,具备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则应认定为诈骗罪。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行为人在借款后确实履行了购房合同,将借款用于购买房屋,则可能不构成诈骗罪。但如果行为人根本没有购买房屋,而是用借款挥霍或用于其他用途,则应认定为诈骗罪。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使用虚假购房合同骗取借款的行为,通常会根据借款金额、借款用途、行为人的主观心态等因素,综合考量是否构成诈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