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与成本类借方增加,其他类科目的贷方增加,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也被称为“借增贷增”原则。
借方增加:
资产类科目:将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等资产价值增加记入借方。
成本类科目:将原材料消耗、人工成本、制造费用等成本增加记入借方。
贷方增加:
所有权权益类科目:将所有者投入资本、利润分配等增加记入贷方。
负债类科目:将借入的资金、应付账款等负债增加记入贷方。
费用类科目:将期间发生的费用,例如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记入贷方。
收入类科目:将企业获得的收入,例如销售收入、服务收入等记入贷方。
借增贷增原则确保了会计等式的平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当资产或成本增加时,等式左边的资产总额增加,为了保持平衡,必须在等式右边的负债、所有者权益或费用等科目中增加相对应的金额。
例如,当企业购买原材料时,原材料库存(资产)增加,贷方记入应付账款(负债),保持会计等式的平衡。
理解借增贷增原则对于准确记录和分析财务交易至关重要,在会计实务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资产类、成本类和损益类账户的增加用“借”表示。
在会计学中,账户是用来记录和组织财务交易的单位。账户分为三大类:资产类账户、成本类账户和损益类账户。
资产类账户记录企业的经济资源,如现金、存货、应收账款等。成本类账户记录企业的费用和损失,如材料费、折旧费、坏账损失等。损益类账户记录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如销售收入、营业外收入等。
根据复式记账法的原则,每一笔交易都会影响至少两个账户。当一笔交易导致资产类账户或成本类账户增加时,该账户的余额会使用“借”方增加。这是因为资产和成本通常是从企业外部获得的,需要“借入”企业。
例如,当企业购买价值100元的存货时,存货账户(资产类账户)的余额会增加100元,记为“借存货 100”。
相反,当一笔交易导致损益类账户增加时,该账户的余额会使用“贷”方增加。这是因为收入和利润通常是通过企业内部活动产生的,需要“贷入”企业。
例如,当企业实现价值100元的销售收入时,销售收入账户(损益类账户)的余额会增加100元,记为“贷销售收入 100”。
通过遵循“借增加资产和成本,贷增加损益”的原则,企业可以准确地记录和汇总财务交易,为财务报告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
在会计核算中,账户分为了两类:资产和成本类,以及其他类。根据复式记账法,账户的变动分为借方增加和贷方增加。
资产和成本类:借方增加
资产类账户,如现金、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其借方余额表示资产的增加。
成本类账户,如费用、损失等,其借方余额表示成本的增加。
其他类:贷方增加
除资产和成本类之外的所有账户,统称为其他类账户。
其他类账户的贷方余额表示收入、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在该期间内的增加。
举例:
资产类账户:银行存款增加100元,借记银行存款100元。
成本类账户:修理费支出50元,借记修理费50元。
其他类账户:应付账款增加200元,贷记应付账款200元。
原理:
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之一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因此,当资产增加时,负债或所有者权益也必须相应增加,体现在账户中即为借方增加,贷方增加。反之,当负债或所有者权益增加时,资产也必须相应增加,体现在账户中即为借方增加,贷方增加。
在会计中,资产类、成本类和费用类的借方和贷方记录规则如下:
资产类
借方增加,贷方减少
资产价值增加时,记入借方;减少时,记入贷方
成本类
借方增加,贷方减少
成本增加时,记入借方;减少时,记入贷方
费用类
借方减少,贷方增加
费用发生时,记入贷方;费用分配到其他成本或资产时,记入借方
示例:
采购原材料(资产类):借方原材料,贷方现金
使用原材料(成本类):借方生产成本,贷方原材料
支付员工工资(费用类):借方工资费用,贷方现金
这些规则有助于确保会计方程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借方增加和贷方增加会增加资产或费用,而借方减少和贷方减少则会减少资产或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