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民间借贷新政出台,对逾期民间借贷产生的影响颇大。新政规定,自2020年8月起,逾期民间借贷将不再计入征信报告。这意味着,逾期民间借贷对个人征信的影响将大幅减弱。
新政出台的背景是,近年来民间借贷纠纷频发,对社会稳定和金融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新政的目的是通过减轻逾期民间借贷对个人征信的影响,降低民间借贷的风险,规范民间借贷市场。
新政出台后,逾期民间借贷对个人征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逾期民间借贷不再计入个人征信报告。这意味着,逾期民间借贷不会对个人征信产生不良记录,也不会影响个人申请信贷等业务。
2.逾期民间借贷信息仍会保留在征信系统中。虽然逾期民间借贷不再计入个人征信报告,但相关信息仍会保留在征信系统中。如果个人再次申请信贷等业务时,贷款机构仍可以查询到这些信息。
3.逾期民间借贷仍会影响个人信用评分。虽然逾期民间借贷不再计入个人征信报告,但相关信息仍会影响个人信用评分。这主要是由于贷款机构在评估个人信用风险时,会综合考虑个人征信报告和信用评分等因素。
2020年8月20日后,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数量显著增加,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案例一:小王向李某借款5万元,约定借期一年,月息2%。借款到期后,小王未按时还款。李某多次催要未果,遂诉至法院。法院经审理判决小王偿还借款本金5万元及利息。
案例二:张某从陈某处借款10万元,约定借期三个月,无息。借款到期后,张某以各种理由拖延还款。陈某无奈之下委托律师向法院起诉。法院经审理判决张某偿还借款本金10万元。
案例三:王某通过网络平台借贷3万元,约定借期30天,月息5%。借款到期后,王某无力偿还,平台多次催收无果。平台遂将王某诉至法院。法院经审理判决王某偿还借款本金3万元及利息。
上述案例反映出,民间借贷纠纷的主要原因包括借款人未按时还款、借款人以各种理由拖延还款以及网贷平台利率过高。为了防范民间借贷风险,建议借贷双方签订书面借贷合同,明确借款金额、利息、借期等事项。同时,借款人应根据自己的偿还能力合理借贷,避免过度负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网贷平台的监管,确保平台利率合理,保护借款人合法权益。
2020年8月民间借贷最新规定
2020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为最新规定要点:
一、借贷利率上限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不得超过年利率24%,超过部分无效。
超过36%的部分,法院不予支持。
二、举证责任
借款人主张借贷利率高于24%的,应提供相关证据证明。
贷款人主张借贷利率超过36%的,应提供充分证据证明。
三、诉讼时效
民间借贷合同有效期的诉讼时效为2年。
自借款到期之日起2年内,借款人未提出诉讼或债务人未提出异议的,债权人可向法院申请支付令。
四、禁止非法手段追偿
贷款人不得采用暴力、威胁、恐吓等非法手段追偿债务。
违法追偿的行为,法院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五、其他规定
借贷合同应采用书面形式,并约定贷款金额、利息、期限等事项。
借贷双方可约定抵押或者担保。
借款人逾期还款,贷款人可要求借款人承担违约责任。
以上规定旨在保护民间借贷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规范民间借贷市场。
2020年8月份,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了《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司法解释》)。该《司法解释》针对民间借贷中的常见问题作出了明确解答,为法院审理民间借贷案件提供了统一的裁判尺度。
《司法解释》明确了民间借贷利率保护上限为年化24%,超过此利率部分法院将不予支持。同时,对于借贷合同约定的利息低于法定利率的,法院可以按照法定利率计算利息。
针对民间借贷中常见的高利贷问题,《司法解释》规定,出借人明知或应知借款人借款用于违法活动,且提供资金便利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无效。《司法解释》还规定,对于放贷机构或个人以暴力、威胁或其他手段催收民间借贷,侵害借款人合法权益的,法院应当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司法解释》的出台对于规范民间借贷活动、保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今后,人民法院将严格按照《司法解释》的规定审理民间借贷案件,切实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