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银行机构信贷主要包括:
1. 信托贷款:由信托公司发放的贷款,资金来源主要为信托受益人的委托资金。
2. 消费金融公司贷款:由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发放的贷款,主要面向个人消费者,用于消费或小微企业经营活动。
3. 典当行贷款:由典当行发放的贷款,以个人或企业抵押的动产或不动产作为担保。
4. 融资租赁:由融资租赁公司提供的融资方式,租赁标的物通常为设备或基础设施。
5. 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由持牌小额贷款公司发放的贷款,主要面向无抵押或担保条件不足的小微企业和个人。
6. 商业保理:由商业保理公司提供的融资服务,以应收账款作为担保,为企业提供融资。
7. 企业债券:由企业发行的债务性证券,用于向公众筹集资金。
8. 私募基金贷款:由私募基金管理人发起设立的私募基金发放的贷款,主要面向成长型企业或特定行业的企业。
非银行机构信贷的特征包括:
资金来源多样化
贷款期限灵活
风险较高
利率水平较高
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法定范围
为规范非银行金融机构借贷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我国法律对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制定了法定范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年利率不得超过同期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
具体而言,法定贷款利率范围如下:
一年期贷款:年利率不得超过同期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 4 倍。
一年以上(含一年)贷款:年利率不得超过同期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 3.65 倍。
举例来说,若当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 4.35%,则非银行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年利率的上限为 4.35% x 4 = 17.4%。贷款利率超出法定范围的,超出部分利息不受法律保护,借款人有权要求贷款机构退还超出部分的利息。
法律还规定,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不得包含利息以外的费用,如手续费、服务费等。对于违反法定贷款利率范围或收取利息以外费用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法定贷款利率范围的制定旨在保护借款人合法权益,防止高利贷行为泛滥。借款人应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避免陷入高利贷陷阱。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应当严格遵守法定义务,依法经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秩序。
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
1. 信托公司:受托管理财产,开展信托投资、资产管理等业务。
2. 基金管理公司:发行、管理证券投资基金,为投资者提供理财服务。
3. 财务公司: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融资、担保、租赁等金融服务。
4. 典当行:以有价物品作为抵押,发放小额贷款。
5. 保险公司:通过收取保费,提供风险保障和财富管理服务。
6. 融资租赁公司:为客户融资购买资产,并收取租金。
7. 商业保理公司: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融资服务。
8. 消费金融公司:向个人提供消费贷款、信用卡等服务。
9. 小额贷款公司:向个人和微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
10. 互联网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金融服务,如网络借贷、 crowd funding。
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补充银行的金融服务,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推动经济的发展。
我国非银行机构信贷是指由非银行金融机构向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非银行机构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银监会发〔2017〕18号),非银行机构信贷包括以下几类:
1. 小额贷款公司信贷
由小额贷款公司发放的贷款,贷款对象主要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个人。贷款额度一般在30万元以内,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
2. 融资租赁信贷
由融资租赁公司发放的租赁信贷,贷款对象为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租赁物一般为生产经营设备、交通工具等资产,租赁期限一般为3个月以上。
3. 典当信贷
由典当行发放的信贷,贷款对象为个人。典当品一般为黄金、珠宝首饰等动产,典当期限一般不超过3个月。
4. 消费金融信贷
由消费金融公司发放的信贷,贷款对象为个人。贷款用途一般为消费支出,贷款额度一般在20万元以内,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
5. 其他非银行机构信贷
由其他符合条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发放的信贷,如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贷款对象、贷款用途、贷款额度和贷款期限等由相关监管部门另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