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法典民间借贷
新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对民间借贷相关规定进行了重大修改,完善了对借贷双方的保护。
明确借贷利率上限
新民法典第680条规定,借款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超出此利率的部分,债务人有权请求法院减少利息。
规范借条形式
新民法典第682条规定,借条应当具备以下要件:出借人姓名或名称、借款人姓名或名称、借款金额、利息约定、还款期限、借款人签名或盖章。
保护债务人权益
新民法典第683条规定,出借人不得将债权转让给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职业放贷人等非法主体。债务人在偿还债务后,有权要求出借人出具收条,或注销借条。
加强借贷风险防控
新民法典第679条规定,个人之间借款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年。超过三年的,借款人有权请求法院减少利息。新民法典还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并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督管理。
新民法典关于民间借贷的修改,有利于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保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防范金融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借贷双方应自觉遵守新民法典的规定,依法签订借贷合同,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新民法典民间借贷利息的计算方法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民间借贷利息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明确规定,具体如下:
1. 合同约定利息
借贷双方可以在借款合同中约定利息。约定的利息不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受法律保护;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超过部分无效。
2. 法定利息
借贷双方未约定利息的,或者约定利息无效的,借款人应当按照年利率6%支付利息。
3. 逾期利息
借款人逾期未还款的,除需支付约定的利息外,还应支付逾期利息。逾期利息按照未还款金额,从到期还款之日起至实际还款之日,按日加收约定的利息。没有约定逾期利息的,按年利率6%加收。
计算公式
利息 = 本金 × 利率 × 时间
举例
某借款人向某出借人借款10万元,约定年利率为12%,借款期限为1年。
利息计算:
利息 = 100000 × 0.12 × 1 = 12000元
借款人到期还款时需支付利息12000元。
提示
借贷关系应建立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借款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偿还能力确定借款金额和利息。同时,借贷双方应签订书面借款合同,明确借款金额、利息、还款方式等重要条款,以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民间借贷的担保人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连带责任
通常情况下,民间借贷的担保人与债务人承担连带责任。这意味着,当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向担保人直接请求履行。
独立责任
在担保合同中明确约定担保人承担独立责任的,则担保人对债务承担独立责任。此时,债权人只能向担保人单独请求履行,不能向债务人追偿。
有限责任
如果担保合同中约定担保人承担有限责任,则担保人的责任仅限于担保合同约定的范围。
担保人的抗辩权
担保人享有与债务人相同的抗辩权。例如,当债务无效、债权已经消灭或债务人有免除债务的抗辩事由时,担保人也同样可以主张这些抗辩事由。
免除担保责任
在下列情况下,担保人可以免除担保责任:
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偿的;
债务人在担保合同订立后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
债权人未经担保人同意,擅自变更债务的;
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财产进行处分时,未通知担保人。
需要注意的是,民间借贷的担保人是否承担责任以及承担何种责任,主要取决于担保合同的约定。在签订担保合同时,应当仔细阅读条款,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新民法典第683条规定,“民间借贷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利率支付利息。但是,借款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国家关于民间借贷利率的规定主要体现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民法典解释》)中。
《民法典解释》第217条规定了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和下限。其中,对于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年利率不得超过36%,超过部分不受法律保护;对于其他民间借贷,年利率不得超过24%,超过部分不受法律保护。
《民法典解释》第217条的出台,对于保护民间借贷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明确了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有效防止了高利贷的泛滥;另一方面,它也为民间借贷当事人提供了法律依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需要注意的是,《民法典解释》第217条规定的民间借贷利率上限并不等于法定利率。法定利率是国家规定的利率,主要用于计算利息、罚息等。民间借贷当事人可以约定利率,也可以不约定利率。如果没有约定利率,则适用法定利率。
《民法典解释》第217条的出台,为民间借贷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借贷双方应当按照规定约定利率,避免因利率问题产生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