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精准扶贫贷款业务类型
个人精准扶贫贷款是指由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贫困县)的金融机构,发放给贫困户及其帮扶责任人、协作单位,用于开展特色产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其他脱贫致富项目的贷款。其业务类型主要包括:
产业扶贫贷款: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庭院经济等产业,以及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
就业增收贷款:用于扶持贫困户外出打工、创业开店、从事劳务服务等增收活动,以及支持贫困户返乡创业。
教育培训贷款:用于扶持贫困户子女接受技能培训、学历教育,以及支持贫困户参加创业培训、技术培训。
医疗救助贷款:用于扶持贫困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以及支持贫困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住房改善贷款:用于扶持贫困户改善危旧住房和无房户建房,以及支持扶贫搬迁安置住房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个人精准扶贫贷款属于专项扶贫贷款,其贷款利率、还款期限、抵押担保要求等方面均有优惠政策。同时,贫困户及其帮扶责任人、协作单位在申贷时,需提供相应贫困证明材料,并经过金融机构严格的贷前调查和审查。
个人精准扶贫贷款统计口径
为规范个人精准扶贫贷款统计工作,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特制定本口径。
一、统计范围
本统计范围包括由各级人民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发放的,符合国家精准扶贫有关规定的用于贫困户生产经营的个人贷款。
二、统计对象
本统计对象为符合下列条件的自然人:
1. 经县级人民政府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 贷款资金用于支持脱贫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就业创业等生产经营活动。
三、统计指标
个人精准扶贫贷款统计指标包括:
1. 贷款户数:指符合统计范围的借款人户数。
2. 贷款余额:指月末已发放且未还清的贷款本金余额。
3. 贷款发放额:指统计期内实际发放的新增贷款本金金额。
4. 贷款归还额:指统计期内借款人归还的贷款本金金额。
四、统计时期
统计时期为日、月、季、年。
五、统计方法
1. 统计数据应以贷款业务凭证为基础,按贷款发放日期填报。
2. 贷款归还后不再统计。
3. 统计数据应及时、准确地报送各级主管部门。
六、统计要求
1. 统计数据应建立台账,定期核对,确保数据准确性。
2. 数据报送应及时、完整,不得虚报或瞒报。
3. 各级统计机构应定期对统计数据进行核查,确保其真实可靠。
精准扶贫贷款用途
精准扶贫贷款旨在帮助贫困群众改善生活条件,发展生产,实现脱贫致富。其用途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发展生产经营:用于购买农业机械、种苗、牲畜等生产资料,发展林果业、畜牧业、种植业等产业,提高贫困户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收入。
2. 基础设施建设:用于修建道路、水渠、电力设施等基础设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环境和交通条件,为脱贫攻坚提供必要保障。
3. 教育培训: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参加技能培训等,提高贫困户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加就业机会。
4. 医疗保障:用于支付贫困群众的医疗费用,提高其健康水平,保障基本医疗需求。
5. 住房改善:用于资助贫困户修缮或新建住房,改善居住环境,保障贫困户的居住安全。
6. 小额贷款:用于解决贫困户小额资金周转需求,支持其开展家庭副业、小额养殖等小规模经营活动,增加收入。
7. 产业扶持:用于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如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旅游产业等。
精准扶贫贷款的合理使用至关重要,需要相关部门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贷款真正用于扶贫济困,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