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项税记账凭证中,进项税额应记入贷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施行细则的规定,一般纳税人购入货物、接受应税劳务或应税无形资产,按照增值税纳税额扣除销项税额后的余额为进项税额。
在进项税记账凭证中:
借方: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供应商往来科目
贷方: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这是因为,进项税额是企业取得可抵扣的增值税,实际上是增加企业应交增值税的余额,因此应记入贷方。
例如,某企业购入货物,不含税价为100万元,增值税税率为13%,则进项税额为13万元。在记账凭证中,借方应记账100万元,贷方应记13万元。
需要注意的是,进项税记账凭证的会计分录可能会因具体业务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进项税额始终应记入贷方。
记账凭证中的借方金额和贷方金额代表着交易中的资金流动。
借方金额:
借方是指左边的金额栏,表示账户增加的金额。当资产账户(如现金、应收账款)增加或负债账户(如应付账款、贷款)增加时,则记在借方。
贷方金额:
贷方是指右边的金额栏,表示账户减少的金额。当资产账户减少或负债账户减少时,则记在贷方。同时,当收入账户(如销售收入)增加或费用账户(如工资费用)增加时,也记在贷方。
平衡原则:
记账凭证的借方金额和贷方金额必须相等。这是一个称为“平衡原则”的关键概念。这意味着每笔交易都同时影响了至少两个账户,并且增加或减少的金额必须相等。
示例:
假设我们记录了一笔销售交易,金额为 100 元。
借方:现金 100 元(资产账户增加)
贷方:销售收入 100 元(收入账户增加)
在这笔交易中,现金账户增加了 100 元(借方),同时销售收入账户也增加了 100 元(贷方),符合平衡原则。
通过理解记账凭证中借方金额和贷方金额的含义,我们可以准确地记录和跟踪企业的财务活动。
借方和贷方是记账凭证中记录经济业务的两大重要方面,反映了交易中双方所发生的变化。
借方
借方代表经济业务中收取或增加的价值,包括:
资产增加
费用增加
损益增加
在借方,账户余额会增加。例如,购买了一台机器,机器价值记入借方的固定资产账户,该账户余额增加。
贷方
贷方代表经济业务中支出或减少的价值,包括:
负债增加
所有者权益增加
损益减少
在贷方,账户余额会减少。例如,支付了职工工资,职工工资记入贷方的现金账户,该账户余额减少。
借贷原则
记账凭证遵循借贷原则,即每笔经济业务同时影响借方和贷方,且总额相等。例如,购买一台机器,借方固定资产账户增加,贷方现金账户减少,总额相等。
借贷方含义的记忆口诀
"借左贷右,左增右减"
借方(左方):增加
贷方(右方):减少
理解借方和贷方的含义对于正确记录和解读经济业务至关重要,是财务会计的基础概念。
记账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的重要凭证,其中借方和贷方是反映经济业务变动的两个方面。
借方是指增加资产或减少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账户。在记账凭证中,借方一般列在左边。
贷方是指增加负债或所有者权益,或减少资产的账户。贷方通常列在右边。
借贷平衡原则是记账的基本原则,即每一个记账凭证的借方金额总和必须等于贷方金额总和。这反映了会计等式: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例如,某企业购买了一台机器,支付现金 10,000 元。该业务的记账凭证为:
借:固定资产 10,000
贷:现金 10,000
在本记账凭证中,“固定资产”账户增加 10,000 元(借方),而“现金”账户减少 10,000 元(贷方)。这符合借贷平衡原则,也反映了购买机器后企业资产增加,现金减少的情况。
了解借方和贷方在记账凭证中的含义对于正确记录和分析经济业务至关重要。这有助于维护会计账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