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决书执行后征信消除时间
当法院判决生效并执行完毕后,被执行人的征信记录并不会立即消除。根据《个人征信业务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不良征信记录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也就是说,判决书执行完毕后,征信记录还会保留5年时间。
在5年保留期内,法院的判决书执行记录将继续对被执行人的征信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在贷款、信用卡申请等金融活动中受到限制或利息增加。因此,被执行人应及时履行判决义务,避免长期对征信造成不良影响。
若被执行人在5年内再次出现不良征信行为,则不良记录的保存期限将重新计算。例如,被执行人在执行完毕判决后3年内再次出现逾期还款行为,则征信记录的保存期限将延长至逾期还款行为终止之日起5年。
为了及时消除征信不良记录,被执行人应当:
尽快履行法院判决义务或与原告达成和解协议。
取得法院或仲裁机构出具的结案证明或执行完毕证明。
向征信机构申请删除不良记录。
需要强调的是,征信机构并不能自行删除不良记录,只有法院或仲裁机构才是有权删除或更正不良记录的机构。被执行人应及时向相关机构申请,以免征信记录影响个人正常生活和金融活动。
法院执行解决了征信不良,一般情况下会按照如下时间节点消除执行记录:
1. 执行完毕后
当法院执行完毕后,被执行人已履行全部义务,执行材料会移交法院立案庭存档。
2. 立案庭审核后
立案庭收到执行材料后,会进行审核,确认执行完毕无误。
3. 10个工作日内
立案庭会在执行完毕后10个工作日内,将执行完结信息上传至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
4. 查询网站更新
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会在收到信息后,更新执行记录,被执行人的征信不良信息将被消除。
需要注意,不同地区法院执行完毕后,可能会有不同的操作流程和时间,具体情况以当地法院的规定为准。
而且,如果被执行人因主观故意不履行义务,导致执行无法进行的,法院可以延长执行期限,征信不良信息消除的时间也会相应顺延。
因此,为保障个人信用,被执行人应积极配合法院执行,及时履行义务,避免不必要的征信影响。
2024年新的征信相关规定已于2023年8月正式实施。新规主要内容如下:
拓展征信数据范围:纳入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等更多类型的金融交易信息,提高征信数据的全面性。
保护个人隐私:个人征信数据的使用受到更严格的限制,未经本人同意,不得擅自查询或使用。
优化信用评分模型:采用更加科学和公平的信用评分模型,降低因个人背景或社会因素带来的歧视性影响。
加强征信机构监管:对征信机构的资质、数据安全和服务质量进行更严格的监管,保障征信产业健康发展。
推动征信行业规范化:建立征信机构自律机制,促进行业规范化运营,维护征信生态的健康有序。
新规的实施旨在保护个人征信权益,提高征信数据质量,促进征信行业健康发展。个人和金融机构应及时了解并遵守新规要求,合理使用征信数据,共同维护信用环境。
被执行履行后征信解除时间
当被执行人履行完毕执行义务后,其征信记录中的不良信息将被解除。解除时间因不同情况而有所不同:
主动履行
被执行人主动履行判决或裁定内容的,在履行完毕后的三个工作日内,执行法院向征信机构发出解除不良信息的通知。征信机构收到通知后,应在两个工作日内解除不良记录。
代履行
他人代为履行被执行人义务的,在履行完毕后,应向执行法院提供代履行证明材料。执行法院核实无误后,向征信机构发出解除不良信息的通知。解除时间与主动履行相同。
执行完毕
执行法院通过执行措施强制被执行人履行义务的,在执行完毕后,执行法院应及时向征信机构发出解除不良信息的通知。解除时间通常在五个工作日内。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解除不良记录的时间并不包括执行法院送达通知到征信机构所需的时间。
若被执行人再次被执行,则其征信记录中将再次出现不良信息。
被执行人履行部分义务的,其征信记录中仅解除已履行的部分,尚未履行的部分仍会保持不良记录。
被执行人对解除不良信息有异议的,可在收到解除通知后的十五日内向执行法院提出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