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利息腰中缠,祸延子孙苦不堪。
古语有云:“贪一分利息,惹万般祸端。”这句话告诫人们,贪图高利息会带来无穷的后患。尤其是七分利息,更如毒蛇猛兽,一旦沾上,便难以脱身。
七分利息的诱惑力极大,不少人为了眼前利益而铤而走险,以为可以“轻轻松松”赚取巨额财富。殊不知,高利贷的背后往往隐藏着重重陷阱。
高利息会加重借款人的经济负担。借款人每个月都要支付高额利息,用于还债的钱财越来越少,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甚至陷入债务泥潭,难以自拔。
高利贷往往伴随着暴力催收。借款人一旦逾期还款,便会遭到催债人员的恐吓、威胁,甚至暴力手段。这不仅会给借款人造成肉体和精神上的伤害,还会破坏其家庭和社会关系。
更为严重的是,高利贷还会祸及子孙。借款人如果无法偿还债务,债务便会转嫁到其子女身上,子孙后代背负父辈的债务,前途一片黯淡。
因此,切莫贪图“七分利息腰中缠”。要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量入而出,不借高利贷,不陷入债务陷阱。如此,方能保全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幸福。
"七分利息腰中缠"出自明代小说《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中的一句俗语,意指靠放高利贷而坐享其成,不劳而获。
在明清时期,民间盛行高利贷,一些人将钱财借给他人,收取高昂的利息。利息之高,每七分本金中就收取一分的利息,因而得名"七分利息"。
放高利贷者往往无需付出任何劳力,只需坐等利息入账,即可腰缠万贯,养尊处优。因此,"七分利息腰中缠"成为一种形容不劳而获、贪婪自私的贬义说法。
这种行为在当时备受社会诟病,小说中也对高利贷者的贪婪和无情进行了批判。他们往往盘剥百姓,勒索钱财,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七分利息腰中缠"的寓意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它告诫人们不要贪图不劳而获,要脚踏实地,勤劳致富。同时,也警醒人们不要被高利贷的诱惑所迷惑,以免陷入债务泥潭,毁了自己的前程。
“七分利息”是否受法律保护,需分情况讨论:
合法利率范围内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及相关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当前,一年期LPR为4.65%,四倍为18.6%。因此,在合法利率范围内,年化利率不超过18.6%的“七分利息”借款是受法律保护的。
超合法利率范围
如果“七分利息”的年化利率超过18.6%,则属于高利贷,不受法律保护。出借人不得要求借款人偿还超过本金和合法利率的部分利息。如果借款人已支付超过合法利率的利息,则法院可予以调减或免除。
司法认定规则
对于“七分利息”是否超过合法利率,法院一般会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借款用途
利息计算方式
借款期限
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认定利息是否属于高利贷,以此确定借贷关系的效力。
提醒
借贷需谨慎,特别是高利贷。借款人应选择正规金融机构或有合法资质的借贷平台,避免落入高利贷陷阱。出借人也不应获取明显高于合法利率的利息,否则可能承担法律风险。
七分利息,又称“三分利”,是一种民间借贷中常见的利息计算方式,表示借贷双方约定的利息率为每月利息千分之七,即年利率为8.4%。
在七分利息的计算中,借款人需按月向贷款人支付利息,利息金额等于借款本金乘以利息率再乘以计息天数。计息天数通常按30天计算。例如,借款人借款10,000元,贷款期限为3个月,则每月需支付利息10,000 x 0.007 x 30 = 210元。
七分利息的计算方式简单明了,在民间借贷中较为常见。需要注意的是,高利贷利率受法律限制,超过国家规定的上限将被视为违法行为。借款人应谨慎借款,避免陷入高利贷陷阱。
七分利息通常不包括手续费、违约金等其他费用。借款人应在签订借款合同前仔细了解有关费用,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